【李素英】仁者何以不忧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3-10-02 11:41:00
标签:

仁者何以不忧

作者:李素英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八月初八日癸未

          耶稣2023年9月22日

 

在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构成中,仁是一个根本因素,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之道中,仁具有优先地位。那么,仁者为何能够达至“不忧”的心理状态呢?

 

内省不疚

 

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不解:不忧不惧,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吗?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朱熹解释说:君子平日为人处世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无一事不可对人言,所以在内省时能做到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自然能不忧不惧。

 

“内省不疚”,即是“心安”。在孔子与宰予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中,便显示出人之“仁”或“不仁”的主观基础或判断标准,就是“心安”。面对宰予对“三年之丧”的质疑,孔子的回应十分简约:“于女安乎?”丝毫不究其他,而是直指其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人世间的事情,无论如何困难或复杂,始终有一真实而简单的依据,那就是心安与不安。所作所为若在自己之心能无愧于人、无愧于己而安,便是事情能够真正推动延续下去的根本原因。否则,这种行为便值得怀疑与商榷。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力主展现真实、可信、可亲的自我,提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将那种虚情假意、伪善欺世之人斥为“乡愿”,认为他们是道德败坏的小人。孔子本人爱憎分明,喜怒哀乐形之于色:对于以木偶人殉葬的反人道行为,他破口大骂;对于颜渊英年早逝,他悲痛欲绝;对于知天命之年被委以重任,他喜不自禁……种种记载,将孔子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现于世人面前。可见,从情感角度来讲,君子应当是具有真实道德情感的大爱之人。

 

孟子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视为君子三乐中的第二乐,很明显,这是一种道德之乐。人的行事皆由诚而发,无愧于天、地、人、我,此时的快乐便是“乐莫大焉”,这种道德情感便是最高的愉悦之情。

 

欣然爱人

 

孔子以“爱人”来定义“仁”。董仲舒认为,仁者之“爱”是爱他人而非爱自己。这种“爱人”的品德为人本身所具有。《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仁”是人的内在本质。孟子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为仁爱思想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他之所以坚持人性善,是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体悟到的:当突然看到懵懂无知孩童将要掉入井里时,任何人都会产生惊恐伤痛之情,而这并非出自功利性的利害考量、名誉算计,而是自然流露出的源自内心本然善心善意的悲悯之情。孟子认为,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是道德的根源。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是由感情开始的,而这种感情又生于人的本性。所以,“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要爱亲,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做起。孟子提出,亲亲即是仁,敬长即是义,仁义便在人人皆有的家庭伦常中得到了表现。而能够做到以事亲之孝和从兄之悌的实践为“乐”,在孟子看来,是最为根本的一种快乐。所以,他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放在君子三乐的首位。

 

这种快乐的道德情感是无穷的,所以“仁”的精神就不能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爱自己亲人的家庭层面。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明确提出要把施爱对象从家人向大众过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从事亲、从兄的孝悌之行做起,将个人之爱拓展至其他社会成员,自然会构建出和谐友爱、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自发性的道德实践中,感受着人际交往中的爱与敬以及相伴而来的快乐,仁者当然不忧。

 

乐天知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将“知命”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周易》中说:“乐天知命,故不忧”,这里的“命”主要是指一种人力无法决定与掌控的客观限制,而“天”则主要指道德之天,它是人类道德的根源。

 

何谓“知命”?人生在世,生命有限而易失,不仅个体立德、立功、立言的事业必然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也难免遇到吉凶、祸福、得失、荣辱等命运的困扰。当年孔子及其弟子受困于陈、蔡之间,子路就不理解为何夫子“累德、积义、怀美”却身处困境。孔子认为,君子必须要正视并接受自身所处境遇,即“知命”。只有这样,才可以消解因吉凶、祸福、顺逆、穷达等带来的种种困扰。

 

何谓“乐天”?天有道,而人最为灵秀,所以天道需要由人来体现。“天生德于予”“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认为人的德性是上天赋予的,只要修德践仁便可上达天道。因此,君子应了解自己担负的神圣使命,以践行上天赋予的德性品质为乐,即“乐天”。以颜回为例,他乐居于人不堪其忧的陋巷中,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苦生活,是因为他有着超越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道德选择,所以孔子赞其“贤哉”。

 

君子乐天知命,所以无论境况如何,都能安之若素,无所忧虑。孟子说,为死者而哭的悲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依德而行不违礼制,不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言语一定信实,不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行为端正。就是说,君子立身处世,只是行其当行,为其当为。

 

儒家先哲借助“仁者不忧”这一论断,为世俗人生构建出高远宏大的生活意义和相应的精神境界,树立起儒家君子达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丰富了君子的价值内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