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星 焦利萍】程颢书院:中国理学之源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3-08-26 00:06:50
标签:

程颢书院:中国理学之源

作者:武星 焦利萍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七月初十日乙卯

          耶稣2023年8月25日

 

程颢书院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古书院社区,亦称“古书院”,由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任泽州府晋城县令时创办,程颢、程颐两兄弟都曾在此讲学。作为程颢创办的第一所书院,程颢书院在中国理学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国内诸多学者视作中国理学之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纵队曾在此驻扎休整,古书院墙上留下的标语和壁画是见证那段光辉历史的红色印记。

 

首开晋城崇文重儒先河

 

晋城史称“河东屏翰”“三晋门户”“太行首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末五代时,晋城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所占据。因长期战乱影响,直到北宋,此地教育仍很不发达,尽管有不少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但中举者却寥寥无几。山西落后的教育现状引起了朝廷的关注,选派一位能够扭转当地政风学风的优秀官员,成为当务之急。北宋治平年间,程颢由上元县主簿调任泽州府晋城县令,太行山上的晋城县由此与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联系在一起。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二程”的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他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历任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程颢来到晋城任职,下决心将这片多年战乱之地治理好。他生活简朴,同情百姓疾苦,工作兢兢业业,在发展经济、维持治安、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其最为突出的政绩体现在文化教育领域。为改变晋城重武轻文、文化发展长期落后的局面,程颢制定了“欲治晋先兴文”的从政纲要,提出了“乡必有校”的具体举措。在程颢的大力推动下,晋城建起72所乡校、数十所社学,办学数量和力度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程颢书院作为晋城有史以来第一所“官办”书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由于晋城长期以来社会动乱,流寇四起,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建立书院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为了筹措办学经费,程颢打破官场陈规,动用了所有能用于修建的资金,他倾其所有积蓄,捐出传家之宝——孤本《尚书》,还将夫人彭氏的首饰妆奁全部变卖,以致夫人病重竟无钱医治。程颢此举感动了晋城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助学兴教。此外程颢还想尽办法开源节流,置学田三百余亩,解决必要的日常开支。最终建成了这所日后影响深远的书院——程颢书院。

 

“程朱理学”的发源地

 

程颢亲自担任书院山长,书院既是学子学习和学者讲学的场所,也是程颢作为县令办公的地方。他白天是县令,处理县衙繁杂的事务;晚上是山长,除具体制定学规章程、教学宗旨、教学方法及培养目标外,还常常亲自登台讲课。书院无论在教育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书院坚持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既是程颢讲授理学的学校,也是“程氏理学”的研究中心;坚持文化学习与道德培养相结合,适应当地需要,自主设置课程,比如置办学田供学员闲暇之时懂耕识禾,设置武科教授武艺;推行讲会制度,开创儒学课程新体系,制定师生共鉴的《四箴有序》学规。与当时大多数书院不同,程颢书院的教学方式更为开放包容,不限定入学条件,向一切求学者开放。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

 

程颢书院对晋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民风为之一变,人人读书,家家向善,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景象。黄庭坚的叔父黄廉到晋城考察,赞誉道:“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明朝学者张琎在《重修程子祠记》中说:宋代“熙宁、元丰间,应召者数百人,登科者数十人,达乎邻邑高平,渐乎晋绛,被乎太原。所谓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者是已。”如北宋的宋太初,仕至权御史中丞;刘羲叟,仕至崇文院检讨;王献可,仕至泸州知州、英州刺史;王云,仕至资政殿学士;段思恭,仕至镇国将军,节度使。元至明、清,泽州5县涌现出来的人才更是多如繁星,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程朱理学”的传播与书院的关系极为密切。程颢书院作为“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所建最早讲学之所,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这里是程颢、程颐办学讲学生涯的起点,其后“二程”主要讲学于洛阳周边的程氏书院、伊皋书院、大程书院、春风书院、嵩阳书院、龙门书院等。“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先后拜师程颢、程颐,并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杨时于公元1111年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传播理学。朱熹作为杨时的三传弟子,继承程氏理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他曾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名声赫赫的书院讲学。因此,梳理“二程”到杨时再到朱熹的师承关系和他们办学讲学历程可知,程颢书院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发源地。

 

太岳纵队曾在此驻扎休整

 

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程颢书院在创建60年后遭遇第一次劫难。元泰定年间,郡守建明道先生祠堂。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泽州知州王所用在书院原址重建文昌书院。文昌书院的修建,使得晋城的书院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程颢创办的书院在沉寂百年之后,迎来了它的又一次辉煌。清光绪初年,书院更名为“明道书院”。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明道书院变更为书院小学。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程颢书院先后成为牺盟会晋城分会、决死三纵队晋城独立第三营驻地,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行纵队曾在此驻扎休整。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于1936年九一八事变五周年时成立,改组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7月成立的牺盟会晋城中心区曾在古书院枣院驻扎。决死三纵队独立第三营的前身是晋城县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之后被编入晋豫边游击支队。1946年末,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4纵队第13旅4大队第2营进驻古书院村休整。休整期间,部队对新兵进行了政治学习及军事技术培训,经过4—5个月的整编,补充兵力达500余人。部队于1947年4月初开赴晋南,随后参加了解放曲沃、运城、临汾的战役。太岳纵队在古书院住址几所四合院墙上留下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宣传标语和以攻城、练兵为题材的壁画是见证那段光辉历史的红色印记。

 

2007年,程颢书院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为了重现书院历史风貌,重塑晋城文化地标,程颢书院修复重建方案初步确定。2013年书院修缮工程开始动工。到2014年10月份,一期修缮工程完工。2016年3月,程颢书院修缮保护二期古建文物修缮工程开始启动。2017年底恢复全部四个院落,并建立程颢书院保护区、程颢书院博物馆、先师祠、藏书阁等。历经950多年岁月沉浮,程颢书院在新时代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双重地标”。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