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作者简介:丁耘,男,西历一九六九年生于上海。一九八七年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一九九七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七年起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著有《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中道之国:政治·哲学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道体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19年版)。 |
孔子之教与孔门之学——《论语·学而》新释
作者:丁耘
来源:「刘铁芳人文教育」公众号2023年7月10日
编者按:2023年7月5日—19日,“古典教化中的意义世界”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功举办。本届暑期学校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编辑部具体负责。古典教育暑期学校是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和他牵头组建的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团队的重要实践项目之一,已连续举办四届。历届暑期学校均旨在重温古典传统,在社会范围内培育更多亲近古典的心灵,担当赓续斯文的使命。本届暑期学校延续“古典教育”主题,并进一步凸显“意义世界”的问题意识。重温古典传统,就是返回我们的文化价值根源,返本开新,创造现代人精神意义世界的基本范式。复旦大学丁耘教授应邀出席,以“孔子之教与孔门之学——《论语·学而》新释”为题做了专题讲座。此为讲座纪要。
讲座伊始,丁耘教授首先结合自身经验,从问题与方法角度,为学者指示阅读古籍的门径,并着重介绍了阅读《论语》的方法。一般古籍的阅读要综合运用解证与体证的方法,其中解证又包括外证、近证与内证,体证则强调体会与亲证,关注今人与古人共同的处境与感受。具体到《论语》的阅读,则要“理其伦”“通其时”“会其意”“合其教”。“语”,也即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等问答之语的记录。这些记录呈现的样貌,实际上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论”即门类与条理的意思,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理清诸多“语”的秩序。“时”是各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阅读《论语》要尽可能还原特定背景,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会其意”是要体会编者的意图。“合其教”指孔子对于学生的教导不是单线的直线式的教,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时期教授不同的内容,所以要综合不同的教法,才能对孔子之教有全面的了解。
按照这样的方法分析《学而篇》,可以发现全篇16章,具有非常清晰的条理。1-4章是学之总纲,即一个人如要学儒学,学什么、怎么学。第5章讲为学与为政的关系,偏于仁政的总纲。第6-8章讲为学的要目。第9-11章也是讲为学与为政关系,偏于仁政的要目。第12-13章讲礼,第14-15章又回到好学,侧重于学礼,第16章则是对首章末句的一个呼应,首尾完整,条理清楚。
接下来以前四章,也即学之总纲部分为例,分析孔子之教与孔门之学。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也就是说,“学”就是对先觉者的效仿,再通过时时反复的练习,最终达到善的境界,这是值得快乐的事。学有所成,声名远著,就会有志同道合者慕名前来讲习道义,这自然是可乐之事。学有所成,不为人知,也能心境平和而不生气,这就是真正的君子。这一章讲了如何学习,即效仿有德者并时时练习。讲了学习的目的,即成为君子,讲究道德的完善,而不是外在的名声、地位,即《宪问》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暗含着学习的内容,即儒家的仁义之道,因为只有具备仁义品质的人才能称为君子。这一章笼罩全书,后面时时与之呼应。本篇最后一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与“人不知而不愠”呼应,《论语》上半部最后一章“时哉时哉”与“时习”呼应,全书最后一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也在呼应“患不知人”的同时呼应首章,可以说全书就是一个精心安排的整体。
《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的内容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那么仁道怎么学,抓手是什么,开端是什么?第二章借有子之口作了回答。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为仁要从孝悌开始学。这里牵涉仁与孝悌孰为根本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为仁”的“为”字的理解,在程子与朱熹看来,“为”作动词“践行”解,而不是判断词“是”。程子说:“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他还说:“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也就是说,从性理上讲,仁是孝悌的根本,而人要想成就仁道则须从践行孝悌开始,孝悌只是践行仁道的根本,或者说开端。朱熹所说:“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表达的是同意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仁才是体,是根本,孝悌是用。之所以行仁要从孝悌始,是因为“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的恩赐,反过来孝敬父母自然是体悟仁、践行仁的根本。而宋儒从鸡雏、春意中去体悟仁,也是从天地化生万物的角度去理解。
为仁要从孝悌始,那么应如何孝敬父母呢?第三章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指善于说话,令色强调和颜悦色,这是侍奉父母基本要求。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让父母吃饱穿暖还不能算孝,只有时刻保持和颜悦色才行。《礼记》所谓“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表达的是同样意思。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强调父母若犯了错,要委婉的劝说,即便父母不听,也要保持恭敬,不敢违背,替他们操劳而无怨恨。简单说,让父母吃饱穿暖只是最低等级的孝,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时刻保持愉悦是更高的要求。但是,即便做到“巧言令色”,也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第四章为曾子之语,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实际上进一步明确了儒家所教所学之内容。《述而》篇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先进》篇言孔门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曾子之语实际上与二者是相互对应的,“为人谋”要“忠”,对应“政事”;“与朋友交”要“信”,对应“言语”;“传”对应“文”或“文学”;“三省”就是修德,对应“行”或“德”。这四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孟子》和《中庸》都讲到,要想治民,需要得到在上位者、或者说国君的认可。而上位者是否认可,又取决于自己能否取信于朋友。要取信于朋友则需要自己“顺乎亲”,也即孝敬父母。真正的孝敬父母需要自己发自内心的关爱,也就是“诚”,而不仅仅是前面所说的“巧言令色”。要让自己诚身也有方法,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是仁。
前四章是全书的总纲,看似不相关,运用前面所说的方法进行分析,存在着清晰的条理与明晰的目的,大家以之阅读《论语》的其他篇章,也一定能读出更多内容,对于孔子之教和孔门之学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