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书院讲坛第31期开讲: 干春松谈儒家审美文化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5-12 23:25:45
标签:儒家审美文化、干春松

屈子书院讲坛第31期开讲: 干春松谈儒家审美文化

来源:“屈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廿一日戊辰

          耶稣2023年5月10日

 

 

 

5月7日下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1期在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开讲。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与线下线上47万多观众分享了《感动与教化:儒家审美文化》。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主讲嘉宾干春松与主持人王琦

 

干春松教授结合《论语》《礼记·乐记》《荀子·乐论》等经典与绘画、诗歌作品,来讨论儒家以情动人,以美化人的审美特征,阐发了儒家的礼乐教化与审美旨趣。

 

关于审美意识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干春松教授结合蔡元培、王国维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认为美育能够提升大众的道德境界。1903年王国维发表了《孔子的美育主义》一文,认为儒家思想是特别强调寓教于乐的,用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理念,摆脱自己的局限,追求一种脱离了功利心的纯粹“境界”。孔子特别注重美育,“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儒家强调教化作用,认为社会秩序的形成一定要通过教育,不可能是自己形成的。《论语》里面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不能单纯地等同于现代的“艺术”,而主要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本身是当时的君子所必须掌握的,而在后世发生论分化,如射御,就成为生活技能,礼乐则是儒家的最为核心的内容。

 

 

 

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之差别在于是否具备道德意识,所以儒家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儒家对于审美的态度,即更为强调审美的道德教化。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音乐的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郑玄的注说:“韶,舜乐也。美舜自为德禅于尧,又尽善,谓太平也。武,周武王乐。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审美观念中,虽然善与美是统一的,但乐章的最终评价要看其所体现的道德境界的高低。美与善二者也有不同的侧重,美侧重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而善则强调旋律和节奏背后的道德意味。

 

音乐如何感动人心?用什么样的作品感染人?干春松教授表示,乐形成的初端在于音,是内心感于外物而形之于声。《乐记》从人类情绪的六种基本类型(哀、乐、喜、怒、敬、爱)总结出六种不同的“声”(噍以杀、啴以缓、发以散、粗以厉、直以廉、和以柔),分别对应不同的情感状态。《乐记》认为这些“声”并非天生的,而是因为有这些情绪的触动才“感于物而后动”。正是因为从“声”中可以感受百姓的情绪,并由此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由此形成的“音”就能反映治乱之情状,声音之道与政治是相通的。如果声音“安以乐”,那么政令平和。如果声音“怨以怒”,那么政令乖张,秩序混乱。如果声音“哀以思”,说明国家危亡,民众困苦。既然不同的音乐对人心的影响是如此的不同,那么君子就应该让自己的感官与那些奸声、乱色进行隔绝,使身体由正声导引。

 

 

 

观众认真聆听

 

中国传统的美学,如果以儒家的态度来看,是更强调教化的;如果从佛教和道教的角度来看,是更强调于内心的欣赏。这两种精神是结合起来的,但是如果追溯这两种精神结合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屈原。屈原作品里奇丽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家国情怀带给我们的教化,所以屈原可能是游离于道家和佛教之外的,但是他的精神恰好是能代表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即优美的形式与浑厚的社会责任感的结合,我们的时代期待这样的作品,也期待屈原这样的创造力的再生。

 

 

 

观众积极提问

 

屈子书院始创于北宋年间,曾称汨罗书院、清烈书院、屈原书院等,仅比岳麓书院晚三十多年。重建后的屈子书院于2017年端午节正式对外开放,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卯榫结构书院,地处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北麓的屈子文化园内,具有讲学、展览与藏书三大功能。

 

此次讲坛由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指导,中共汨罗市委宣传部与汨罗屈子书院联合主办;汨罗市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汨罗屈子文化园事务中心承办;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湖南嘉树文化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汨罗芒果文旅有限公司、汨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办;并由凤凰网湖南频道、汨罗市融媒体中心提供网络直播与宣传支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