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拉什·奎因】什么也不能像失败那样成功

栏目:他山之石
发布时间:2023-05-06 21:21:29
标签:人性

什么也不能像失败那样成功

作者:伊丽莎白·拉什·奎因 著 吴万伟 译 

来源:译者授权 发布

 

韦伊、甘地、萧沆、三岛论人性。

 


从左至右:西蒙娜韦伊、圣雄甘地、萧沆、三岛由纪夫( From left: Simone Weil, Ewa Klos, Agence Opale/Alamy; Mahatma Gandhi, imageBROKER/Alamy; Emil Cioran, Ewa Klos, Agence Opale/Alamy; Yukio Mishima, by Lautir.)

 

本文评论的方式:科斯提卡·布拉达坦 著《失败颂:谦逊的四个教训》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2023年。

 

拉里·麦克默特里(Larry McMurtry)的小说《孤独之鸽》是有关两个从前的得克萨斯州护林员的冒险故事,根据小说改编的小型电视系列片中有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热爱生命的古斯·麦克雷(Gus McCrae (由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扮演)和沉默不语的伍德罗·考尔(Woodrow F. Call (由汤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扮演)赶牛到蒙大拿州去。就在埋葬了淌水过河时淹死的年轻牛仔之后,“船长”考尔宣称,“对于死亡来说,我们能够做的最好之事是赶紧逃离。”陷入悲痛和震惊之中的其他人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个简短的建议,但他们还是无可奈何地调转马头跟在考尔之后往前行进。

 

无论是灾难性损失、各种磨难和考验、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失望挫折,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形形色色的机会去感受达不到目标的痛苦。我们常常遭遇失败,常常输得很惨,后果往往很严重,难道这还不够糟糕透顶吗?说到无论什么样形式的失败,我们为何不能遵循斯多葛派考尔船长的脚印,赶紧逃离呢?

 

哲学家和《洛杉矶书评》宗教和比较研究编辑科斯提卡·布拉达坦给出了毫不含糊的否定回答。相反,他要求我们镇定别冲动,热情拥抱从简单的缺陷到死亡等各种失败。在《失败颂:谦逊的四个教训》中,他用了不起的观察力来区分接受失败的态度所能带来的独特潜能。

 

本书从一个想象的恐慌场景开始:飞机引擎着火,乘客面临即将到来的机毁人亡灾难。在这个例子中,安全降落后一切安好,但是在布拉达坦看来,这次虚惊一场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人生只是 “虚无的两个实例”之间的短暂插曲。“首先是虚无---紧凑的、难以穿透的虚无。接着是闪烁的一瞬,随后又是无尽的虚无。”他的前提是死亡乃无可回避的现实,人类个体在时空背景下的渺小---“事实上我们接近虚无”---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很多事情,从宗教到艺术的所有努力都不过是人们用来让这个难以忍受的事实变得更加容易忍受一些而已。”但是,这些努力却掩盖了事物的真相。相反,布拉达坦呼吁我们采取“睁大眼睛观看的途径”,它将让我们摆脱身边琐事的纠缠,给我们沉思冥想的空间来考虑如何改造这个现实。失败远非偶然的例外,而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我们正面迎接大大小小的失败,这种“失败疗法”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这残酷的现实。

 

这本书将对失败意义的哲学思考与在生活和思想中经历高贵失败的人物故事结合起来。每个章节都专注于阐明某种失败的案例故事:身体失败(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政治失败(印度反殖民主义领袖圣雄甘地)、社会失败(罗马尼亚裔法国哲学家萧沆)和生物学失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这些微型传记以及作者在书中简要提及的其他人比如乔治·奥威尔、列夫·托尔斯泰、塞涅卡的故事提供了栩栩如生的说明,都是用令人感到伤心痛苦的细节阐明故事主人公的失败以及笼统意义上的人生失败。这些章节依次关注了法国大革命和恐怖统治、极权主义、资本主义的崛起、地位焦虑、消费主义等其他事件的历史发展。

 

布拉达坦在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身上看到了一位非同寻常的思想家,她终身都在与慢性病和身体缺陷做斗争,她主动挨饿接近绝食的做法和对精神的独特阐释在作者看来与诺斯替主义有很多相同之处。布拉达坦写到,韦伊出生于衣食无忧的富裕家庭却花费一年时间在工厂做工,从中感受到“对弱势贫困群体的根本性同情”,这种情感在她的余生中一直得到强化。基于这种切身体验和其他体验,她得出了现代工业主义实际上将工人变成奴隶的结论,他们不仅被要求在身体上服从而且在精神上被腾空,造成一种她所说的“折磨”(affliction)---灵魂遭到彻底奴役的状态,是超越普通意义上的痛苦范畴的痛苦和压迫。她从工厂打工的体验中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这种艰苦---自己的痛苦和工友的痛苦---从精神上说应该是救赎性的。虽然得益于基督教,但是她将其引向自己的方向。正如布拉达坦所说,“韦伊显然有一种宗教召唤,但是,她的召唤是异教徒的使命感。”她竭尽全力用一种极端的谦逊武装自己,达到她的概念“去除创造”(decreation)所指的极端状态,即一种在精神上为自我毁灭的行为或者至少是基本上处于濒临死亡的存在状态辩护。

 

布拉达坦发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虽然是非暴力抵抗的杰出领袖,但其个人失败和政治盲点与其通常无可挑剔的公共形象产生了非常刺眼的冲突。在《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中,甘地列出了一个又一个失败,以至于布拉达坦得出这样的判断“他在失败的大海中游泳,有时候接近于淹死的地步”,他的很多的忏悔简直就是“自我鞭笞而非文学”。此后的批评家们在这些冗长的失败叙述之外更添加了新的失败,它们甚至比甘地自述的失败更加令人担忧。布拉达坦引用的例子之一就包含了甘地的评论,有些是反犹主义言论,有些则是冷酷无情的言论,说明其“对他人之死漫不经心的态度。”

 

罗马尼亚裔法国哲学家萧沆(Emil Cioran)以格言警句频出的写作风格著称,著有《出生后的麻烦》等作品,他自称“碎片人(un homme de fragment)”。布拉达坦说,萧沆喜欢那些被称为失败者的人,现代人使用这词所表达的含义可能是“被打败者”,他本人就在践行这样一种风格的失败。作为现代版的狄俄尼索斯,萧沆从来没有专职的工作,除了刚开始当过一段时间教师(很失败)之外,到了晚上,只要有人愿意听他的哲学对话而招待他一顿,他都愿意前往吃饭。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因为“推崇非理性”和男子汉气概而对纳粹主义着迷不已,认为这是对他的祖国平庸文化的一种回应,对罗马尼亚来说恐怖独裁统治是可以接受的方法。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及余生中,他为自己早年的观点深感羞愧。萧沆或许是说明布拉达坦的核心观点的最好案例,即正面迎接失败可以成为通向别处的道路。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出版了几十本书,涵盖小说、戏剧、随笔、评论等多个体裁,而且还涉足健身和拍摄电影等多种活动。布拉达坦写到,虽然在世俗的意义上三岛是了不起的成功者,但他一辈子都在痴迷于死亡问题,尤其是设想自己在日本“高贵的失败”传统中的死亡场景。在这个传统中,英雄人物在不可避免的悲剧面前顽强拼搏的壮举给他们一种崇高的荣誉,这种动人的感染力源自一种担忧,即所有的英雄行为最终都成为徒劳。痴迷于英雄以一种特殊的自杀方式终结自己生命的传统,三岛渴望像武士那样剖腹自杀。布拉达坦解释说,“三岛不是谦逊之人”,虽然他尝试通过想象自己以那种方式死亡来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或许因为三岛及其他人在生活中遭遇的失败的本质,《失败颂》中的很多故事有些难以理解,这也可能与他们带来的失败本身有关。布拉达坦的描述隐含着某种同情---或许甚至带有引起共鸣的态度---不过,作者的敏锐洞察力给读者非常宝贵的启示,比如看到某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自我创造工程(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中的傲慢自大。布拉达坦论证说,我们不应该逃避失败,而是睁大双眼直面失败,因为面对失败让我们变得谦逊,而因为谦逊,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好。他认为,总体上说,失败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治愈心灵中最深刻的伤痛。

 

本书是过一种美好生活的艺术,布拉达坦的声音就像沉稳且迷人的导游,带领人们穿行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他似乎对他的前提确定无疑---人生不过是两端皆为虚无的一段短暂而美妙的插曲。他提出了简单化的观念,即一种不受干扰的没完没了的生命延续过程,这在宗教极端主义和哲学后人类主义等各种形式中皆有发现。不过,这或许是错误的选择,毕竟,我们的选择并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上的永生、战胜人类局限性、或宇宙彻底消失等一厢情愿的想法。无论是无神论者、诺斯替教徒、还是有宗教信仰者,人们都能既接受肉体死亡的现实,同时又明白这并非故事的结局。甚至那些觉得有关精神的论调就算明显违背事实也十分有趣的人,仍然相信我们身上根深蒂固的爱能够带领我们走向超越自我的道路。

 

这种虚无前提或许反映了一种真正的诺斯替观念,即物质世界天生就是一场失败。但是,为什么使用诺斯替教派的单词来表示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宇宙是善恶宇宙力分裂的结果,造物主上帝是邪恶的神灵,比不上真正的超级力量。只有当某些人拥有神圣的星光---他们特殊的知识或者灵知---能够从日常存在的虚幻世界中苏醒过来,才能重新与终极的神圣精神统一起来。这并非实现谦逊的灵丹妙药。

 

但是,布拉达坦的失败颂论证基于它们有能力让我们变得谦逊。我们会犯错误,他人也会犯错误。这个世界都令人失望,人人最终都要死掉。认识到这些能够把我们从什么中解放出来?似乎来自这样一个观念,除了失败还有很多别的东西。

 

布拉达坦称赞失败恰恰是因为失败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失败如果定义为虚无的话,其反面不是成功而是在场。布拉达坦似乎在尾声中暗示了这一点,那是对改造我们叙事的关键潜能的赞美。一旦我们明白自己在宇宙中不是孤身一人,就明白故事不是什么预设都没有而是在之前和之后都预设了一些东西。我们的故事不能从他人的故事中抽取出来,我们的依恋会超越生存的短暂阶段。人体的死亡不是失败,却是最栩栩如生的在场的确定性标志之一。任何遭受丧亲之痛的人都明白,死亡之后很难是虚无。

 

想到死亡令人如此痛苦的理由是,无论是自己的死亡还是他人的死亡,每个生命之前和之后不是那没有终结的虚无,相反,是它那简单的庞大无垠,虽然有人可能说因为我们不可避免要遭遇的痛苦:导致个体存在的种种特殊性的众多时刻,填补我们生存时刻甚至多得溢出来的种种错综复杂之事。在身体消失之后,它们以数不清的神秘方式激起新的回声,并搅乱他人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无限性。因为我们的失败而变得谦逊是必要的,由布拉达坦作为向导,我们更容易获得这种谦逊的状态。不过,终极而言,我们的失败是由于自律不够,没有牢记众多他人的存在。唯一真正的失败就是忘记了这一点。


 

译自:Nothing Succeeds Like Failure by Elizabeth Lasch-Quinn

 

Nothing Succeeds Like Failure | By Theory Possessed | Issues | The Hedgehog Review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拉什·奎因(Elizabeth Lasch-Quinn),锡拉丘兹大学(雪城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历史学教授,文化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其著作《生活艺术:内在性的命运与古代生活艺术的回归》、《种族专家:种族礼仪、敏感性训练》、《疗法劫持民权革命的新时代》。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为什么我们要拒绝后现代主义生活?《搜狐》2021-02-15 

 

为什么我们要拒绝后现代主义生活?_拉什·奎因 (sohu.com) 伊丽莎白·拉什·奎因(Elizabeth Lasch-Quinn)著《生活艺术:内在性的命运与古代生活艺术的回归》

 

“人生该怎么过?”《 》2020-12-22 【埃林纳·艾伦】人生该怎么过? -   (rujiazg.com)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