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江右书院文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金溪书院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3-02-03 16:18:27
标签:金溪书院

江右书院文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金溪书院

作者:朱虹

来源:《金溪古代书院》序

 

江右书院冠华夏。在一千多年的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共有书院两千多所,占了全国书院的四分之一。但是在很多县,对自己的家底并不清楚。金溪县政协文史馆花了大量的力气,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组织编写出《金溪古代书院》一书。该书共收录金溪300多座古代书院、学塾,让人惊喜的是县域内至今还保存较好古代书院建筑达60处,这些均是稀世之宝,值得好好保护。

 

《金溪古代书院》一书充分反映金溪厚重历史文化和古代教育状况。金溪是一个注重培育人才、尊重知识的地方,书中也再现先民们一直以来艰辛创业、勇于奋进的风貌。金溪自建县以来培育出了247个进士、816位举人,这在江西名列前茅。书院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是尊重文化、崇敬师表、传承文脉、颂扬学风之举,对于做好江西书院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必将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金溪古代书院》的责任编辑王华明同志,是一位勤奋认真、目标明确的人。2022年暑期,他才开始领队《金溪古代书院》编纂工作,短短时间就得此收获,殊为不易。该书框架扎实厚重、突出重点、传承有序,能全面反映金溪历史灿烂辉煌的书院文化遗存及其成果,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书院,始于唐代。私人书院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立书院早期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后演变教书育人的地方。书院发展史很不顺畅,经过唐末的战乱和五代的混战,包括宋初的连年征战,民无定所,民不聊生,书院多已废弃或关停。到了宋代前、中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产生了“重文轻武”的思潮,科举制度复兴,“学而优则仕”,书院又复活了,许多出身贫寒的有志之士又有了展示才华机会。到了南宋时期,学说众多,学派纷争,拜名师,求名校,此时书院不仅是藏书、校书、修书、教书之地,并具有祭祀功能,更影响着明清时期书院的盛兴。

 

私塾的发展史更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众多,开设私塾,广招弟子,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最为突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后来,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是古代的启蒙教育必读本。私塾是开设于家庭、宗族或坊间启蒙教育场所,家塾、村塾与其相似,都是旧时民间私人所办的学校,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都是古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书院发展较快。江西因位于江南地区,远避中原群雄争霸,时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这为文化教育事业创造优越条件。两宋时期,江西书院就有170多所,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唐宋文学八大家中,江西就有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曾巩三位。而且,王安石与曾巩都是金溪柘冈吴氏的外甥,他们儿时都在金溪、临川书院学习过。

 

金溪书院创办历史悠久。浒湾疏山寺后面的疏山原名“书山”。唐大中时,何仙舟弃官读书于此,建钓台书屋,此山遂名书山。一座以“书”命名的山,后从学者甚众,为金溪县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书院。这里相继建有“疏山书院”等六所书院,南宋“心学大师”金溪青田陆九渊就是在此攻读。

 

金溪历史上书院数量多。这次调查共发现有310所古代书院,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虽多为塾院,但都起到了延师教子功能作用,而且这些都是族谱或县志上有明确记载的。还有许多没有取名或没有记载的私塾没有列入,加上族谱遗失,没有确切记录,也就无法登记,否则,数量更多。

 

金溪书院的分量重,而且形式多样。县志中记载的金溪官办书院多以纪念朱熹、陆九渊讲学而创建,尤其是为弘扬象山心学而立。民办书院有私塾、家塾、村塾、义塾、馆、园、楼、堂、书屋、书斋等形式存在,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山房、精舍,他们大多建于清代,分布在金溪城乡,又以中国传统村落的名村大村里偏多。

 

金溪书院功能转化很自然,影响大。起先这些书院都是自己的书斋,用于自己读书、藏书,随着藏书量及知名度的提高,书斋演化为教子授业,成为培养人的讲堂或书院。

 

说起金溪书院及教育,不得不重点讲到宋代的二位伟人。一位是北宋宰相、金溪外甥、女婿王安石,另一位是南宋“百世大儒”金溪青田陆九渊。

 

北宋时期,王安石小时候随父亲来金溪到外婆家省亲,遇见了金溪神童方仲永,后写了一篇《伤仲永》的文章,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这是王安石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对整个社会尤其是金溪人触动很大,都知道一个人要成才,必须经过后天培养,也就是说要进书院接受先生的教育,才能成才。此文对今天教育意义依然重大,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到了南宋时期,金溪县又出了一位伟大思想家陆九渊,他十一岁时与五哥在疏山寺读书。这个人悟性高,喜欢读书,研读理学又挑战理学,创立了自己的“心学”学说。于是,这位陆九渊本有自己“存斋”,供自己读书。考中进士后,在家又创办“槐堂书屋”,招纳广东、福建、湖北及临川、贵溪、南城、金溪等弟子,以授其学,把槐堂书屋办得有声有色。

 

陆九渊是教育大家,是书院文化的一面旗帜。他胆子不小,竟亲赴鹅湖书院,与当时理学泰斗朱熹辩论,首次把书院推向文化论坛巅峰,开创了中国学校通过辩论追求真理的先河。后受朱熹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名噪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他又从家乡槐堂书屋到贵溪创办象山书院,利用在槐堂书屋积攒10年的办学经验,把金溪书院做大做强,推广他处,带动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兴办书院之风。此时的他目光已不局限于金溪,正如他提出的“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这是何等的胸襟。这在于他的“心学之说”能为学者所动,也在于他的品行得到大家公认,更在于他的爱国思想和爱民情怀,值得推崇。

 

王安石与陆九渊的许多主张和思想相通,有共同的理念,办书院、重教育、育人才。所以,陆九渊力排众议,在那个禁锢的年代敢于力挺王安石,写下了《王文公祠堂记》。这是他对王安石变法主张、文学水平及道德人品的赞扬。可想他俩的惺惺相惜,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朝廷解忧排难。可以说,他们是“隔世好友”。

 

金溪有这样一位改革家王安石,又出了心学家陆九渊,“王陆学风”轰轰烈烈把两宋学风、文风推上高潮,影响中国、金溪千年。

 

金溪是一个千年文化古县,淳化五年从临川析县。金、临同饮抚河之水、共揽灵谷秀峰、共承华夏文明、同属临川文化圈。金溪书以浒湾雕版印刷行业,又以水运发达及商铺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经济,辐射全县,传至抚州、江西等地。

 

金溪自古就重视教育,兴办书院,蔚然成风。教育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文化传播渠道,兴办教育,尊重知识,选拔人才,更是当代教育价值。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发扬传承优秀文化,古为今用,让书院文化活起来,才是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打开这本书,似乎神游金溪,尽管那些古代书院大多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翻开这本书,从书院的名字中,好像看到满腹经纶的私塾先生正在对学子们谆谆教诲的身影。在该书字里行间和照片里,朦胧中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徐徐展现,我们仿佛看到一张张稚气的脸和一双双求知的眼。

 

《金溪古代书院》带着你我,用心徜徉在厚重的书院文化之中。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