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崇礼——2022经学与服饰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12-27 23:22:32
标签:衣冠崇礼

原标题:从“衣冠崇礼”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腊月初一日庚戌

          耶稣2022年12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 实习记者 李晶)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服饰与历史、政治、文化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时代,对经学与服饰的研究不可或缺。12月17日,“衣冠崇礼——2022经学与服饰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服饰礼制与中华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谈到,此次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会议,双方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突破以往单一学科视角下的研究局限,凝聚各自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藉由服饰礼制这一重要载体,深刻阐释中国经学与服饰的特殊性。他表示,北京服装学院将继续秉承北服四力——“设计力、科技力、组织力、传播力”,极开展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工作,不断引领中国服装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希望我们立足新时代,为建立世界一流时尚高校而不断努力。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走向文明,纺织的发明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通过对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分析,指出纺织的发明对古人“文德”崇礼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古人最早用两根绳子比照日出、日落的方向来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称作“经、纬”。而在经纬线相间的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则为“四维”。后来由于纺织的发明,织布时不断添加的“经纬线”,就使古人产生了面积的概念;当经线和纬线不断积累,填满了整个布匹,又引发古人形成了大地为方形的认知。纺织出的布匹不仅可以蔽体遮羞,还促成了早期中国人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从先秦文献中不难看出古人对“经天纬地”赋予的德行内涵,而“四维”更是被儒家经典解读为礼、义、廉、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四大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湖北秭归距今7000年的古文物上就发现了以“文”字装饰四维的现象。

 

冯时表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文德观。中国人定义一个人是不是人,是不是文明人,不是看他的技术,而是看他的道德。商周时期的文字“文”是一个人肚子里有一颗很大的心,强调的就是要“修心”,有了心,人才能和禽兽区别开来。同样,文饰服装只能使人摆脱野蛮的外表,但只有修心崇礼才能使人走向文明。

 

封建社会建立后,历代帝王为了宣扬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纷纷尊崇礼制,其中服饰是体现礼制的重要载体。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连赏系统地梳理了明代服装制度,总结洪武朝、永乐朝、嘉靖朝等三个时期中冕服制度的内容、主要变化及背后的礼制、政治动因。指出明代冕服制度的所有变化基本都是在礼制基础上进行的,尽管其中存在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因素,但其始终未离开礼制的视野范围,体现了冕服与礼制的高度关联性。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进一步指出,宋儒就祭服的相关争议在学术上把对于礼的争论引向了深入,其作用是遏制了上层阶级的放任和奢华,并逐渐树立起政治文化的正确范型。儒家以常道来制约变化,树立起了社会文化的常道、正道,回归了经典。这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层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人文学院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联合主办,由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及自主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支持。来自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外交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相关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会研讨,在线观众达六千余人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