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喜】共学《论语》札记事天立命之学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2-12-08 00:34:54
标签:《论语》札记

共学《论语》札记事天立命之学

作者:庆喜

来源:“石庵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初七日丁亥

          耶稣2022年11月30日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白话试译】

 

先生在匡地被拘,他说:“文王既死,道不就在此(我身上)吗。若天意欲丧斯道,不会使后死者(我)亦得知此道。若天意不欲丧斯道,匡人能把我怎样呀。”《论语新解》

 

【日讲四书解义】

 

此一章书,是圣人事天立命之学也。鲁有乱臣阳虎,曾为暴虐于匡,匡人恨之。孔子貌似阳虎,经过其地,匡人举兵围之,孔子戒心于匡。其时从者皆惧,孔子慰之曰:道之显著者谓之文,文必得人而传。尧舜禹汤之统传于文王,文王既没,其所传之文不在于兹乎?夫斯文之得丧,天意存焉。若天将丧斯文,则所赋于我者,必有所靳我为。后文王而死者,将不得考述其礼乐,修明其制度,以与于斯文也。今天之所以与我者如此,是天未欲丧斯文也。予之一身有命在天,匡人其如予何?窃有以自信矣。于此知圣人见理之明,临变不惧,非达天知命乌能几此?

 

【四书章句集注】

 

畏者,有戒心之谓。

 

匡,地名。史记云:“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

 

丧、与,皆去声。

 

马氏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欲丧此文也。天既未欲丧此文,则匡人其柰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

 

【论语新解】

 

畏于匡:匡,邑名。相传阳虎尝暴匡人,孔子弟子颜剋与虎俱。后剋为孔子御至匡,匡人识之。又孔子貌与虎相似,乃围孔子,拘之五日,欲杀之。古谓私斗为畏,匡人之拘孔子,亦社会之私斗,非政府之公讨。或说畏惧有戒心,非是,今不从。

 

文不在兹乎:文指礼乐制度,人群大道所寄。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传之礼乐制度,是即道在己身。或说:孔子周游,以典籍自随,文指诗书典册。今不从。

 

后死者:孔子自指。若天意欲丧斯文,不使复存于世,即不使我知之。斯文即道,与于斯文,即使己得此道。

 

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得此道,知天意未欲丧斯文,则匡人亦无奈我何。

 

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

 

【共学讨论】

 

庆喜:为什么孔子这么勇敢、自信?

 

瀚豪:因为他是被抓错的。而且文王的精神的法度还在。

 

如愚:临大难而不惧,秦山崩于前而不动,这是圣人的勇气。而圣人之所以有这种勇气是由于对于天下的大爱,以天下为已任的心,“仁者必有勇”。毓老说,“‘文没在兹’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读书人的责任”。《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等周文王出现了,再奋发有为,那是一般人民。如果是豪杰之士,虽然没有周文王出现,也奋发有为),夫子就是如此啊,以道自任,以仁为己任。仪封人懂他,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念之:看完这篇,感觉到孔子身上的勇好像来自“以道自任”的心胸,也来自对“道”、对“文”的坚信和笃定。“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在面对这种杀身之祸的时候,孔子依然可以处之泰然,认为自有定数。但又不同于平常普通人的“认命”,而是一种更深的笃定。“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让我想到《中庸》的“夫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甚寿。”

 

对比自己,平常我们也有在强调“勇”和“自信”。但自己常常不够勇,常退缩或自卑,看到这篇觉得,真正的“弯”与“自信”来自于广大深远志气、心胸。

 

行义:此章让我觉得很感动,因为在危难之时,孔子能够以这样的心态泰然处之,他能够坚信传扬斯文是自己的天命,因此不忧不惧,实在是让人佩服啊。

 

孔子信天知命,因而相信自己就是那个继周公之后,要将道统继续传扬下去的人,顺天命故不忧不惧。想到了司马迁,他说:“先人有言:’周公卒后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难道不就是一种继天命,传道统的自信吗?圣贤们有这样的自觉,又怎会为生死祸福所困呢。

 

庆喜:瀚豪说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孔子不是阳虎,匡人要抓的是阳虎。所以《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和子路一唱一和,唱完三首后,匡人确信不是阳虎就离开了。对时局的正确分析与判断,让他镇定自若。

 

另外,其他同学都说到孔子以道自任的自觉和自信,所以在危难面前,不忧不惧。再进一步思考这份自觉和自信来自于哪里呢?自信来自于真实,内在的真实,而不是自我催眠,自我鼓劲。首先这文化道统一直在传承着,从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再到孔子。孔子常常梦到的是周公,称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他对于这些先贤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的自觉、自信,不是来自于大而空的志向,而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笃信和实践。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子路着急地要为他祈祷,他说“丘之祷久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如理如法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祈祷。孔子相信的不是自己有这个能力,而是相信道有这个力量。循道而行就可以了。“夫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甚寿。”德者,有得于道者。是道透由有德者,显现出道的力量。所以更应该看到的是道的力量,孔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笃定和实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