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旭东】持志养气——浅谈孟子志与气的关系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2-11-25 10:40:39
标签:孟子

持志养气——浅谈孟子志与气的关系

作者:史旭东

来源:作者赐稿 发布

 

我们常说:人要有志气。这句话细细品味,很耐咀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志气是一个词语,而在《孟子》这部经典中,志和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俩有如骨肉相互支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孟子•公孙丑上》

 

一:何谓“心”“志”“气”

 

何谓心?王阳明在《传习录》 曰:“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说:“传统文化中的‘心’是一个代号,是一个代名词。如果把他认定是说心脏的‘心’,或是脑的反应,那就完全不对了。换言之,‘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号。”

 

何谓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心意,志向。如《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成语志同道合,志大才疏等。孔子也把“志”看成是一种志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东汉赵歧注解为:“志,心所念虑也。朱子注释为“志,心之所之。”

 

心包含着志。志是向上的、纯粹的、明晰的,充满正能量的心。

 

何谓气?孟子注解为:“体之充也。”我们身体里面本来就充满了气,并不是由鼻孔吸进去的空气才是气。身体活着的时候,内部充满了气,用现在的话讲气就是能量。气在人体内展现出来的相,就是精神状态,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孟子所谓气是一种(精神)状态。(《师道师说》张岱年卷)”

 

孔子没有谈过“气”这个概念,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气”的概念在战国时期已被广泛使用,比孟子年代稍早一些的庄子谈过气。《庄子•大宗师》曰“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人间世》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到集虚,虚者,心斋也。”等等,在孟子那个时代,道家方士都在谈养气、炼气,受时代的影响,孟子也谈养气。

 

二: 何谓“志至气次”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孟子认为“志”是核心,是主宰,是气的统帅,决定身体内气的流动方向。如果说志是内心固守的信念,那么气是外在精神的显现。

 

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阳明先生强调了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立志呢?《传习录》曰: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阳明先生用两个比喻来阐释立志的特点:一是道家的“结圣胎”,此胎不是一“真有形”的物体,而是一种精神的凝聚。这个特点揭示出了志的凝聚性、专一性。二是《孟子》的“美大神圣”,亦是一种精神的存养扩充。这个特点揭示出了立志的功效是“美大神圣”,方法是“此一念存养扩充。”其实从另外一个层面讲,“美大神圣”不同的境界呈现了气不同的状态。

 

“夫志至焉,气次焉。”

 

赵岐《孟子注疏》曰:“志为至要之本,气为其次。”朱熹《孟子集注》曰:“若论其极,则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然气亦人之所以充满于身,而为志之卒徒者也。故志固为至极,而气即次之。”赵岐和朱熹的看法基本相同,他们都认为:志是主要的,气是次一等的。志和气真的有主次之分吗?王阳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陆澄)问志至气次。

 

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传习录》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志至气次”的问题。

 

先生说:“这说的是'心志所到达的地方,意气也跟着到达’,而不是'心志是极致,气节次之’的意思。坚持心志,意气就在其中了。不随便意气用事,也就是坚持心志了。孟子为了拯救告子的偏见,所以才这样联系起来说。”

 

通过阳明先生的话,我们了解到“夫志至焉,气次焉。”不是说谁重要、谁次要的问题,而是在阐明:志和气是一体的,只不过是一体的两面。

 

志跟气的关系,就好比是我和镜子中我的投影的关系。我动,镜子中的投影也动,我喜怒哀乐,镜子中的投影也喜怒哀乐。不是我动了投影才动,也不是我喜怒哀乐了投影才喜怒哀乐,而是同时的,没有先后。因此说志以变,气随之而变,是同时变,没有先后之分。

 

譬如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心念一动,心跳加快,脸色绯红,手心出汗等,看到那一刻,气已开始动了。譬如对某件事、某个人释然的时候,人们内在的气瞬间宽和起来;再譬如恨一个人的时候,体内的气马上紧起来,马上揪成一团。

 

杨伯峻《孟子译注》说:“毛奇龄《逸讲笺》以‘次’为舍止,言‘志之所至,气即随之而止。’”杨伯峻赞同他的看法。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王阳明和毛奇龄、杨伯峻的看法是一致的。

 

三: 何谓“持其志,无暴其气”

 

修行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修心、养气。持其志就是修心,王阳明说:“‘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 ‘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持其志时气就在养了,因为心中正平和时,气机流畅并在体内积聚。暴,就是扰乱、散乱。当我们不去扰乱气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也正在持志。

 

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发怒了,这是在暴气;如果看到有才能的人,嫉妒了,这是在暴气;贪嗔痴慢疑,皆是暴气。存好心,说好话,这是在养气;快乐、静心这是在养气。

 

王阳明说:“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告子有何偏颇呢?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认为,这是他与告子比较重要的乃至于原则性的分歧。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孟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这句话有不同的解读,笔者比较认同的一种是,告子认为:如果你的言行不好,不端正,那么你的心端正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言行好,那么你的心就端正。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细品是有问题的,因此孟老夫子说不对。如果一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做得好,内心就一定修得好吗,就一定有德吗?孔子在《论语•宪问篇》曰:“有言者不必有德。”《四书解义》曰:“德可以兼言,言不可以兼德,华不胜实也。”告子这样解,就是义外了。

 

有些人说话很得体、很漂亮,行为举止也很有礼貌,但真的身口意合一了吗,这些漂亮的话能做到吗,能印心吗?我们看演员塑造人物,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但这些言行真的是他内心的想法吗?恐怕大部分都不是。我们也看到过许多这样的报道:某领导在台上大谈反腐,廉洁自律,言语振振有词。突然纪委的同志过来,把这位领导带走了。一查,这位领导是个大贪官,这就是典型的两面人。

 

告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孟子为什么赞同这句话呢?因为心志所到达的地方,气也跟着到达。譬如说:一个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完成了心中的志向,心情愉悦,气血流动也就顺畅,“人逢喜事精神爽。”;另一个学生名落孙山,志向没有达成,心情郁闷,气血凝聚,精神往往容易萎靡不振。

 

公孙丑接着说:“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既然志是主要的,气是跟着志走的,那持好志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呢?公孙丑之所以有疑问,笔者认为他没有完全明白孟子关于志和气的关系,他把“夫志至焉,气次焉”理解成:志是主要的,气是次一等的。

 

因此孟子就一步解释道:“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朱熹《孟子集注》曰:“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志专一了,气就能鼓动起来。当一个人经过反复的思考,权衡,最终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觉得浑身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去做,有使不完的劲儿,这就是“志一则动气。”

 

陆德明曰:“有志动气而出位者,有气动志而出位者。”陆先生的意思是说,反过来,志散了也动气。譬如说某位同学立志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起初非常努力,后来迷上了电子游戏,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考名牌大学的志就倒了,气也就散了,没有气力支撑这个志了。但打游戏却精神得很。无形中把打游戏的“志”立了起来。志以动,气就出了位。

 

“气一则动志”,气对于志也有反作用。如人跌倒了,是气造成的,但也会“反动其心”,对志有所影响。我们常说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注重修心,不注重养气,身体一塌糊涂,很多志向是无法实现的。

 

人们都有生病的经历,身体健康时志气满满,突然卧病在床,痛苦万分,那时,只想着早日把病治好。之前立的志,随着气泄,很容易倒下。但也有性格刚毅者,气虽泄,志不倒。因此常人容易气一动,志就出了位。

 

 “气一则动志。”还有一种可能性。俗话说:“酒壮英雄胆。”壮士上战场的时候,喝上一碗酒,立刻血脉喷张,胆量十足。就是性格懦弱的人,喝了酒之后,有可能平时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平时不敢做的事也敢做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本来正常的人,患上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后,很多志向都破灭了,最后有可能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属于“气一则动志。”

 

一个人要想立起来,没有骨头是不行的 ,但只有骨头没有肉,也不行。只有骨肉相连,志气相和,一个大写的人才能立于天地之间。

 

2022-11-12 

写于道儒传媒

 

作者简介:史旭东,微信名荷之当下,中共党员,电视导演,拍摄几百部纪录片、微电影、艺术片。十几部片子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奖等全国电视大奖。传统文化爱好者、弘扬者。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