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倩】蘋洲书院:传习家国情怀和济民精神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07-16 15:05:13
标签:家国情怀、济民精神、蘋洲书院

蘋洲书院:传习家国情怀和济民精神

作者:龙倩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六月十七日己巳

          耶稣2022年7月15日

 

永州雅称“潇湘”,古称零陵,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它的得名与中华始祖舜帝南巡相关。据司马迁考证,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书院,宋代有东丘书院、明代有宗濂书院、清代有濂溪书院、蘋洲书院、群玉书院等。在这些书院之中,蘋洲书院距今已有283年之久,它称不上历史最悠久,也绝非规模最大,但却独具生命力,从创建、重建、改制再到今天的重修,不断改革创新,既承载着零陵历史,也是永州乃至湖南近代教育的重要见证,不仅培育了众多才俊之士,如今更成为永州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抗法名将再造书院

 

蘋洲又称萍洲、浮洲或白苹。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载,“潇湘合潴处,一洲障之。大不过一弓也,翠竹佳卉浮于水上,似沉一觞,高去水四五尺。当春流浩淼,二水争发,未尝浸没,浮洲以故得名。”蘋洲形如椎圆橄榄,又似浮萍之叶,四面环水,高洁幽静、气象清淑,岛上古树参天、竹蕉繁茂、风光旖旎,徐霞客喻之为“龙口之含珠”。北宋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开创了天下八景源潇湘的先例,冠居潇湘八景之首的“潇湘夜雨”,描绘的就是秋雨霏霏、夜色四合之时,蘋洲风抚翠竹,雨打芭蕉的山光水色。每到春季水涨,浊浪排空,岛如随水浮沉,如诗胜画,又成永州八景之“蘋洲春涨”。在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唱画下,古朴典雅、意境绝美的潇湘一词,逐渐成为跨越时空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而蘋洲作为潇湘的核心地带,也自然成为“潇湘”的依托。蘋洲书院即建于这样一个碧波平阔的南国灵秀之地。

 

据载,蘋洲虽旧有书院,但却早已危楼耸峙。直至乾隆四年(1739年),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告老还乡后,和儿子眭日培一起修建蘋洲书院,招本邑士子入学。但好景不长,十几年后院舍便被洪水冲毁,只剩下遗址留存。光绪十一年(1885年),抗法名将王德榜虽战功赫赫,却因武职出身常被非议无文学,故在短暂居乡期间,有感于文墨稀疏之苦,立志振兴家乡教育,遂举家产办学,邀其姻亲、湘军名将席宝田倡立重建蘋洲书院。此举获得周崇傅及本邑士绅黎宜轩、何子安等人赞助。光绪十三年(1887年),蘋洲书院一经落成便通告八县考送生员入院讲习,每名生员均可获得生活津贴,为备科举考试,书院教学内容主要为攻读经史、研习时文。同时,书院敦聘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周崇傅担任首任山长。周崇傅为清代零陵县进士,辞官应聘前曾任翰林院编修,作为军需官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整饬盐纲,他饱读诗书、学识广博、德高望重、文武双全;应聘后督学甚严,敦品励学,执教数年中,才德出群之人辈出。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南乡试,蘋洲书院有8人考取贡生,名动一时,传为佳话。自此,永州八县学子始有深造之所,文风亦为之一振。

 

改制迎来杰出校友

 

清朝末年,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救亡图强,教育也开始进行革新,传统学宫、书院和学馆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解体,新式学堂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背景下,蘋洲书院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永州府官立中学堂,又称蘋洲中学,这是近代性质的新型学校,也是永州近代中学教育之始。到1949年与宾步程倡办的省立七中合并为止,蘋洲中学存续47年,毕业47个班共3000余名学生,培养了诸多才俊之士。他们或以文学显,如著名教授、文学史家谭丕模;或以风骨彰,如革命烈士蒋毓华、唐克、舒翼、唐鉴等;或以功业著,如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

 

李达可谓蘋洲中学最知名的校友,他号鹤鸣,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李达出身于湖南省零陵县的一个佃农家庭,与当时大多数儿童一样,他按部就班上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接受传统的教育。1905年,15岁的李达考入当时永州府官立中学堂乙班,并获得公费资助。入学后,为弥补在作文中的弱势,他在文章写作上用功甚笃,勤勉练习,并挑选自己较满意的10篇装订成册,取名《鹤鸣文集》,呈送给国文老师,获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文章十篇如鹤鸣长空”的赞语。在蘋洲中学就读的五年,李达也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接触新的知识,逐渐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如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等,同时也对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国家贫穷落后有了一些了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开始有了一点国家观念,知道爱国了”。所以当1909年“徐特立断指血书: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做反日救国运动”的信从长沙传到蘋洲中学时,李达便迅速投入到爱国斗争中。他与学生自发组织起来,把手上所有日本出产的文具拿到操场上焚毁,以示抵制日货;同时要求学校弄来200支来复枪,并找人培训了几个月,要求上前线抗日。对李达来说,从永州的一名学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忠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哲学家、教育家,蘋洲中学起着不可磨灭的起承转合之功。

 

永州文化的展示平台

 

作为传统教育的载体,蘋洲书院虽已成为历史,但它勇担家国重任的传统和传道济民的精神却始终穿越古今。《易》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2013年,抢修重建后的蘋洲书院重新对外开放,重建后的书院山门匾额书有“潇湘”,楹联刻着南朝柳恽《江南曲》中的名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这是吟诵潇湘的优美诗句,昭示着书院与潇湘的相互润养。正门则悬挂“蘋洲书院”匾额,两侧楹联“南风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出自唐人小说所载张生梦舜抚琴的故事,彰显着舜文化对蘋洲书院的滋养。书院讲堂内,又有清末文豪王闿运所作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将蘋洲书院的理学渊源清晰呈现。诚如楹联所昭示的,如今的蘋洲书院已掀开崭新的一页,成为永州文化的展示平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