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思诚与见独之间》出版暨序言

书名:思诚与见独之间:中国哲学论集
          
作者:杨立华 著 
          
定价:88元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书精选了杨立华教授二十二篇学术论文,内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学研究。其内在的线索是:理解最高实体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时代的揭示,特别是尝试对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做具体地、精当地把握。
          
用儒家、道家这样的固化标签来把握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往往会错失哲学洞见的内在理致。作为生生之本和价值之源的道体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呈显,其中诚体(思、孟)和独体(庄子)的完整揭示是最具奠基性的。以“思诚与见独之间”为题,标示出作者独特的致思道路。
          
          
【作者简介】
          
          

          
杨立华,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
          
          
出版专著有:《庄子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中国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三联书店,2018年)、《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序
          
          
论宋学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结果——从韩、李异同说起
          
一、救赎与觉世
          
二、思想组合的有限性及其禁欲的归趣
          
三、结 语
          
          
方法的“幻相”
          
一、方法的“缘起性空”
          
二、实证研究的前提和边界
          
三、实证研究与游戏心态
          
四、纯学术与经世致用
          
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六、作为资源的传统
          
七、最后的荆棘
          
          
物境之开敞:以无为用,或天地之心
          
一、域,作为敞开的物境
          
二、天地之心,作为敞开者
          
三、以无为用,使万物得以敞开
          
          
玄学之外的可能:魏晋思想研究中的玄学话语
          
          
施特劳斯的底色
          
一、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
          
二、历史与虚无主义
          
三、学者还是思想家
          
四、三种诠释学路向及其可能的后果
          
          
读中译《存在与时间》札记
          
一、细节上的质疑
          
二、理解性的讨论
          
          
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
          
一、物与感
          
二、感与通
          
三、感与性
          
四、圣人用感
          
五、余 论
          
          
《人物志》与魏晋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
          
          
苏轼人性论辨证
          
一、辨孟与斥荀
          
二、相忌与相爱
          
三、道义与真存
          
          
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释《易》体例的超越
          
一、卦 才
          
二、卦序与时义
          
三、结 论
          
          
郭象的政治哲学
          
一、明王之功
          
二、圣人之德
          
三、不治之治
          
四、无为之迹与仁义之迹
          
五、反冥我极与反冥物极
          
六、小 结
          
          
“本无”与“释无”:郭象本体论中的有无之辨
          
一、《崇有论》辨正
          
二、释 无
          
三、从本无到释无
          
          
气化与死生:朱子视野中的关洛分歧
          
一、关洛分歧的历史梳理
          
二、“清虚一大”与道器之辨
          
三、生死观之歧异
          
四、气化与死生
          
          
体用与阴阳:朱子《太极图说解》的本体论建构
          
一、太极之体用
          
二、体用与阴阳
          
三、仁义之体用阴阳
          
四、太极动静
          
          
价值与秩序:从孟子出发的思考
          
一、“义,人路也”
          
二、“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三、“权,然后知轻重”
          
四、“治地莫善于助”
          
五、“天下有达尊三”
          
六、“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天理的内涵:朱子天理观的再思考
          
一、格物观与“理”的涵摄范围
          
二、能然、必然、当然与自然
          
三、所当然与所以然
          
四、抽象的所当然与具体的所当然
          
五、理是具体的所当然
          
          
朱子理气动静思想再探讨
          
一、从程颐对张载的批评说起
          
二、理生气与理必“有”气
          
三、理“有”动静
          
          
敬、慕之间:儒家论“孝”的心性基础
          
一、《论语》《孟子》论孝之异
          
二、大孝与达孝
          
三、对敬、慕的哲学阐释
          
          
《周易本义》中的卦变说
          
一、程子的卦变说
          
二、朱子的卦变说
          
三、卦变与先天卦序图
          
四、卦变与《卦变图》
          
          
物化与所待:《齐物论》末章的哲学阐释
          
一、梦觉与死生
          
二、“梦为鱼而没于渊”
          
三、“不知”之知
          
四、何谓“必有分矣”
          
五、“物化”的哲学含义
          
六、化与待
          
          
所以与必然:朱子天理观的再思考
          
一、天运有差
          
二、不 齐
          
三、所以与所以然
          
四、当然与自然
          
五、不容已与必然
          
六、主 宰
          
七、理、神与一
          
八、结 语
          
          
隐显与有无:再论张载哲学中的虚气问题
          
一、张载哲学中的有、无概念
          
二、虚、气循环的文本根据
          
三、清虚一大及相关问题
          
          
道体、性命、独体:当代中国思想展开中的相为与相与
          
一、目的与变化
          
二、宇宙与生命
          
三、命物之化者
          
          
【序言】
          
          
整理自己过去的文章,常会有陌生感。记忆的片断在字里行间闪回,仿佛面对的仍是一篇篇尚待完成的作品。这种持续的未完成感,使每一项工作的暂时结束都指向新的问题的敞开。
          
  
          
收入这本文集中的论文,时间跨度整整二十年。文集以《思诚与见独之间》为题,标示出我过往主要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意味着不同的致思的道路。用儒家和道家这样固化的标签来把握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往往会错失哲学洞见的内在理致。作为生生之本和价值之源的道体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呈显,其中诚体(思、孟)和独体(庄子)的完整揭示是最具奠基性的。
          
          
相较而言,诚体更具肯定的倾向。肯定即否定与否定即肯定,并不是无意义的同语反复,而是思想建构的不同方向。王弼的“无”(对独体的否定性的指称)之所以会消解为郭象的自生和独化,根源于无法克服的哲学问题:“刻雕众形”的独体没有内在的差异性,是如何通过否定性的赋予给出具体存有的本质的呢?
          
          
以在石头上雕像为例。独体的否定性作用就像一把凿子,所有的形象都由这凿子锤刻出来,但各种形象的质性却不在凿子里。具体形象的质性只能是自生和自尔的。郭象解决了王弼的问题,但同时也取消了统一的、普遍的实体。如何将道体的同一与万有的差异贯通起来,是直到两宋道学中的理本体的揭示,才找到了深切著明的解决的。
          
          
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阐释,总是以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基础的。而文本解读的深度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性思考的能力。不同时代的文本和生活世界的隔断,部分地遮挡了我们透见思的连续性和普遍性的视线。诚实于自己的时代的、有内在一贯性的思想努力,是触及历史性精神展开的哲学内核的基本前提。对我而言,理解最高实体在中国哲学史的不同时代的揭示,是一直以来研究和思考的重心。其中,尝试对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做具体地、精当地把握,是持续的困顿,也是经久的动力。
          
          
本书还收入了我仅有的两篇涉及西方思想的文章,是一段阅读和思考的经历留下的痕迹。99年秋,我决心离开道教研究领域。在莫名的兴奋和茫然中,我又一次捧起了《存在与时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秋夜的心境——一扇屡扣不应的门吱呀声中开了一道窄缝儿。回头看去,那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但它成就了我学术道路上另一段值得回味的曲折。那段“迷途”安放了我当时不肯安分的激情,也沉淀出一系列生涩的作品。
          
          
文集中的论文依写作时间先后呈现,不以主题归类、分篇。所选文章都是学术期刊或辑刊上公开发表过的。除个别字词的勘正,皆保留最初发表时的原貌。我写字一向慢,遣词命句素费斟酌。文章写成后很少修改。今天看来,过往的研究和讨论很多地方有欠成熟、有待深化。其中一些在我后来的写作中找到了更透彻的表述和解答。有些则仍在思索和探求当中。作为学术生涯的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我还是让它们保持原来的笨拙形态。每一次竭尽全力的尝试背后,都有我最初走进哲学的本心。
          
          
2021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