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保存最好文庙300年来初次大修 萍乡孔庙将举办百年来首次祭孔大典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2-06-10 12:15:50
标签:祭孔大典、萍乡孔庙

江西保存最好文庙300年来初次大修 萍乡孔庙将举办百年来首次祭孔大典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初十日壬辰

          耶稣2022年6月8日

 

 

 

盛世重光金声玉振——萍乡孔庙的前世今生

 

孔庙,亦称文庙、夫子庙、至圣庙、文宣王庙,在古代是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孔子的庙宇,后来成为求学入仕之学子顶礼膜拜的地方,再逐渐成为民众的文化活动场所。据史料记载,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命令将孔子故里(今山东曲阜)故宅三间改为庙堂,岁时奉祀,此为孔庙之始。

 

 

 

弦歌不绝

 

萍乡孔庙,是在全国已知的22座孔庙中兴建较早,也是全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孔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为庚萼倡建,故址在市南的南宝积寺后,北宋时兵毁。自南宋后经过八次迁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市博物馆。

 

3月,萍乡孔庙在闭门修缮,来自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匠人们在孔庙里忙碌着,重修已接近尾声,将择期举办隆重的祭孔大典。

 

萍乡孔庙依然有着肃穆庄严的气象。其建筑群布局严谨,造型典雅。大成门和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风格。现存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是棂星门、大成门(含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附属建筑有训导斋、明伦堂。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占地面积5008平方米。与现代建筑相比,孔庙端庄含蓄,美轮美奂。

 

来到大成殿,石质雕花柱础支撑十根描金柱,殿中主祀神位设有砖石须弥座,上立孔子像,温良恭俭却有威仪。

 

萍乡孔庙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这样算起来,孔庙在萍乡有1400年历史了。

 

萍乡孔庙有自己的特色。在时间上,它是中国兴建较早的孔庙。唐贞观四年(630)太宗李世民下诏令要求全国郡县皆建学,全国各府州县才开始兴建孔庙。萍乡孔庙的兴建,也早于当时辖领萍乡县的袁州府。当时,袁州府和其辖领的萍乡以外的其余三县皆无县学。

 

萍乡孔庙自建成后,史料上记载多次被毁,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兵毁;明弘治元年(1488)大水,学宫倾塌;明万历十六年(1588)大水,孔庙倾塌;明崇祯十年(1637),兵寇破坏……由于各种原因倒塌损毁,其他地方的孔庙也概莫能外。

 

自唐太宗诏令全国兴建孔庙以来,世界各地有孔庙2000余座,国内有1600余座,其中保存较好的有300余座。

 

而萍乡的孔庙历经劫波依旧在,也许,缘于历代萍乡人对孔子特别的尊崇。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地名与孔子有关联的城市不多见,萍乡是其一。

 

关于萍乡与孔子,在这里要讲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来自于《汉书·艺文志》收录的《孔子家语》:春秋时期,约2500年之前,楚昭王来到萍乡,渡江时,发现江中一物,红且圆,大如斗,直往楚王所在的船漂过来。问遍满朝文武皆不识此为何物。于是派使者去鲁国请教孔子。孔子说,此物为“萍实”,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为吉祥之物,只有称霸者才能得到它。后人便把楚昭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过去前人多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楚昭王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县名。”

 

宋崇宁元年(1102)秋,文学家黄庭坚到萍乡看望任萍乡知县的兄长黄大临,写下一首《萍实里》:“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1977年在萍乡田中古城考古发现,此城与楚昭王时代有吻合,因此也为萍乡为“萍实之乡”提供了佐证。

 

城市名字由圣人孔子而得,萍乡人何其幸也。何况孔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文脉之所在,因此历代萍乡人对孔庙倍加珍视。

 

在史料中,可以看到,萍乡孔庙虽一再被毁,但又一再重修。各朝的历届地方官多次对孔庙进行修缮、增建和补建,八次迁建,六易地址,重建十二次,大修十八次。萍乡孔庙最早建在城南宝积寺附近,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薄履青、知县熊我苏在任时所建。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百年前,张之洞曾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今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与血脉的孔庙仍然重要且不可取代。

 

 

 

斯文在兹

 

在市图书馆古籍室,我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本本泛黄的书。就好像,我在沿着时间的河流回溯,拾捡一些这座小城中,曾被人珍重记下,又随流水逝去的故事。

 

在那一册册书中,我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萍乡。

 

萍乡孔庙又称先师庙、学宫、县学。宋代刘清之在《县学记》中说:“袁之西南,有县萍乡。山水淑清,罗霄杨岐,秀气所挺,硕儒鸿生。”

 

刘清之所言不虚。仅仅在宋代,萍乡就出了61名进士。据志书载,宋代时萍乡人口不过5万出头。按人口比例来说,可谓人才辈出。可见萍乡文气之重,文脉之旺。孔庙作为培养历代萍乡读书人的官办教育机构,功不可没。

 

萍乡与宋代理学渊源颇深。宋代理学的始祖周敦颐(濂溪)在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任芦溪税官,萍乡的读书人纷纷登门拜访,听其讲学。并且建濂溪祠和濂溪书院来纪念他、学习他。在任内重修孔庙的知县熊我苏写过一篇《重建宗濂桥引》,叙述了萍乡人对周敦颐的景仰与怀念:“周子尝为芦溪税吏矣,风之光,月之霁,当时则亲炙,去后则追思。”

 

由于萍乡有研究理学的学风,周敦颐之后的100余年,萍乡有两位读书人胡安之、钟詠拜于宋代理学大家朱熹门下。宋绍煕五年(1194),朱熹来到萍乡,被弟子和仰慕者们热情接待。当时萍乡孔庙有房屋一百多间,设礼殿、明伦堂、经阁、斋舍等。在参观孔庙的时候,众人邀请朱熹为孔庙写篇文章。但是朱熹看到亡友刘清之所写的《县学记》,连连赞叹其文笔之美,叮嘱大家常常诵读。他自己则如李白在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过黄鹤楼记》时直叹“眼前有景提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一般,在他的文章中记载当时感受“无以余言为矣,即谢去不敢为”。由于朱熹在孔庙对萍乡学子的教诲,至今萍乡孔庙仍珍重保留着其书法字迹“明伦堂”匾额。

 

清道光二年(1822),浙江温岭进士黄浚任萍乡知县,写下“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人无横剑习,家有读书声”的系列诗篇。弦歌遍城,书香盈门,何等文雅的萍乡!

 

读到已故陈述彭院士怀念自己求学生涯的文章,我才知道,萍乡孔庙里,曾有过院士少年时期在此读书与奔跑跳跃的身影。

 

自孔庙兴建后,历代县令皆对孔庙建筑进行增建。在历次孔庙修建中,萍乡士绅也积极捐建。在提高萍乡的教育水平上,自古以来,萍乡上下一致高度重视。

 

萍乡人崇文重道。书院作为民间开办的教育机构,宋代起,萍乡城内城外均有书院,城内最早的书院是濂溪书院,城外有东轩书院等。直到清朝末年,萍乡仍有鳌洲、栗江、濂溪等六个书院。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萍乡得风气之先,有识之士紧跟时代,力倡新式教育的发展。清末萍乡公立高等小学达14所,如濂溪高等小学、凌云高等小学、南台高等小学等。萍乡士绅也积极开展办学活动,“持一纸捐册,奔走劝募,腋聚数万巨款,以成不世之举。”宣风高等小学、栗江女子小学等应运而生。此后,萍乡各地族办小学亦如雨后春笋,如南门张氏族学、登岸姚氏族学、石观前刘氏族学等。据萧燮和《县立中学校记》载:“科举时,萍乡应童试者可达两千余人。废科举后,中学生之多,几乎为各省、县之冠。”

 

文脉悠长的萍乡,现代依然人文蔚起,有刘天泉、颜龙安、彭苏萍、吴学周等院士,让“赣西文化堡垒”熠熠生辉。

 

雍正十二年(1734)修建孔庙时,有一位名叫林道煌的金溪籍拔贡,正在萍乡任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他捐出二百金,说:“十年来官资,罄于此矣!”林道煌老先生也因为此事留名于萍乡县志。

 

慎终追远

 

在南正街度过童年时光的萍乡作家陈菲先生至今还记得,自己幼时去学堂发蒙之前,祖父带着他去孔庙拜孔夫子,期冀自己的孙子能得到孔子的智慧润泽,学业有成。

 

“士人入学伊始,肃衣冠,泽宫瞻拜,因以慕教育而无穷。”学生入学之始,即入学宫拜孔,曾是中国悠久的传统。

 

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孔活动的规模更是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之为“国之大典”。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投资发展集团投资重修孔庙,增其旧制。萍乡博物馆馆长邓里介绍,此次保护性维修和复原陈列是孔庙自雍正十二年建成以来最大的一次重修,萍乡孔庙重修完成之后,将择期举行祭孔大典、学童启蒙开笔仪式、箫韶雅乐展演等系列活动。祭孔仪式为自民国以来萍乡首次举办。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强化共同的信仰与愿景,在隆重的祭孔大典中,完成的不仅是对于孔子的恭敬,也是一座城市、一个人对自己使命与责任的期许:修身治国平天下。

 

在漫长的岁月里,集大成的圣人孔子一直陪伴着萍乡人。

 

清乾隆年间萍乡知县胥绳武在《学宫记》中写道:“江西隶诸郡县,唯萍乡之称,兆自孔子萍实一言,通微达远,应在千里外。孙吴县名,权舆于春秋之代,虽百祀莫异,神矣哉!”确实,得名于孔子的萍乡,历经朝代更迭,名字却依然被保留下来,不由得让人感叹神奇。

 

萍乡孔庙历经1400年岁月风雨的洗礼,依然安静而体面,等待着再次盛装出现在人们眼前。

 

无论是城市名字还是屹立的孔庙,都成为萍乡人的文化基因。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走在萍乡孔庙,古柏苍苍,芳草萋萋,仿佛看到当年孔子与弟子们一起讨论着理想的生活。春到江南,风物闲美,小城俱是看花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这应该是孔子的愿景。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