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哲】回望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22-05-25 01:18:04
标签:书院教育、儿童读经

回望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

作者:冯哲

来源:“四海孔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四月二十日癸酉

          耶稣2022年5月20日

 

回望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

 

文/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冯哲

 

导读:

1,从事出版,遇见经典。

2,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十年时间,百座城市,千万儿童。

3,四海孔子书院:一个孤独的样本

4,台海二十年的旅程:台海情,文化心。

5,西山晨思,喜悦上路。

 

从河南老家来北京30年了,回望这30年,前十年求学并从事出版,后20年在海内外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并在北京西山创办了四海孔子书院。岁月悠悠,犹记得当年北京海淀白颐路上两排高大整齐的白杨树,白石桥前紫竹院公园的茂盛翠竹与中央民族大学校园的斑澜多姿。还有暑期最喜欢去的国家图书馆。

 

 

 

也许是自幼喜爱图书的原因,95年离开大学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刚创办的文化公司做图书编辑及出版策划工作,97年夏天在人民大学隔壁的考研一条街与内人一起创办了自已的文化公司,与人大哲学系的一群博士生合作翻译出版第一本书《康德文集》。透由康德,遇见中国哲学与中国经典。这是我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

 

1999年夏天,在武汉大学数学教授留法博士余一彦潘峰夫妇引荐陪同下,携妻儿和岳母去香港拜见国学家南怀瑾先生,在南先生那里短暂的7天,我深为其言中国文化断层与再造文化中国触动,决定回京结束我的出版创业,发愿学习中国经典,推动儿童读诵中外经典。随后幸遇台湾新儒家学者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深受其儿童读经理念影响与信念提振,开始全力推动儿童读经活动。2000年获著名学者,国学大家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支持,亲笔题辞“儿童经典诵读工程”。2001年大年初一,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联合国家图书馆,中华慈善总会等机构与各界师友在国图文津厅发起“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南先生担任四海中心名誉董事长,任老担任首席顾问,王财贵,郭齐家,凌孜,牟钟鉴,钱逊,王殿卿,张祥龙,辜正坤等一批海内外学者前辈任导师与顾问,这真称得上我人生转折的关键事件。自此,“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今天,你读论语了吗?读书,从儿童读起,从经典读起。”伴随我左右,成了推广活动高频词。

 

 

 

2002年9月,在海内外民间开展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钱其琛领导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关注,在其支持指导下,文化部办公厅发文在山东曲阜举办“首届华人青少年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奖赛”,由四海中心与山东济宁市政府联合承办。海内外2000多华人青少年及众多文教机构负责人和知名学者参加这一盛会。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专题报道。自此,发启于民间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进入新阶段。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推广广泛开展活动丰富多彩:“全民读书月少儿读经典,国家图书馆四海经典教育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文化月,人民大会堂经典诵读全球测评,全国政协礼堂弘扬中华文化路径学术研讨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日经典诵读时间,光明日报“我与经典”专栏,人民政协报“经典与我”专栏,经典诵读“齐鲁行”,经典诵读“中原行”,北师大中小学骨干教师演讲培训,海内外公益发行百万套“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理念光盘,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一时间,大江南北读经之声遍及朝野城乡。我的人生进入激情岁月,后被称为“十年足迹遍乡野,十年读经暖人心,披星戴月推广人”。人民日报海外版专文刊发“十年时间,百座城市,千万儿童——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纪念”。我和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获2006年度中国十大阅读推广人和推广机构。同时透由推广儿童读经的因缘,我也建立了两岸文化纽带与祖国统一的“台湾意识”,我的人生也开启了20年往来台海的文教旅程。50余次的台湾之行,走遍宝岛山山水水。深感两岸经贸是手拉手,而文化是心连心。台湾新儒家学者王邦雄先生在圆山饭店对我说:“台湾乡土情,中华文化心。”我深表认同,建立在共同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上的两岸心通最重要。

 

 

 

2006年夏天,四海孔子书院在北京西山脚下创办。经历了如火如荼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少年儿童的社会普及推广,种种体制教育的流弊让我和师友同事们认为,要想让中国文化落地扎根,必须改革教育,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走出体制,创办民间书院,是我的人生新境。既构建了我精神与生活的桃花源,同时也开启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2007年秋,光明日报国学版专门刊发“四海孔子书院:一个孤独的样本”。

 

“建立以中国文化为本体的中国教育,让孔子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站立起来。”这是书院创立之初的誓言。悬挂于书院初建诚园走廊,我也曾将此作为两会提案委托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后也与将“继承传统书院教育,开创基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中国教育”作为提案提交两会,有关部门虽有回复,但遗憾没有下文,不能落实。

 

夫子之教不仅有心性之学,还有礼乐之教。书院教育贯穿夫子之学之教。我曾将书院教育总结为“以人物为中心,以经典为依归,以精神为传递,以博学济世为方向,以学以成人为目的。”后来楼宇烈先生说“书院如家庭,师徒如父子。”我深表赞同。书院教育在中国千年传承,代代人才辈出,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宝贵历史文化教育遗产。书院教育不同于工业化标准化流水线下的现代学校,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自由讲学,师生论学,自我治学,自我教育等特质,让中国书院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独树一帜。

 

 

 

历史上的书院大多不在繁华都市,多在山林乡野,在那里,书院常常是一个区域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教化乡里,移风易俗。往往还是一个学术高地,像宋明大儒朱熹王阳明等都是以书院为根据地,授徒讲学,论学著述,进行学术研究与创新。书院每日生活有考德,读经,习礼,歌诗,演乐,还有祭祀与藏书,加上有影响的书院还拥有学田,这样更能保持办学独立与学术自由,因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四海孔子书院与我而言,不仅是我和书院亲师生三者构建的精神性成长空间,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美丽隐喻。如何让中国经典的文字活起来,活在书院亲师生的生活与生命当中,是书院教育探索教学课程与生活管理的轴心,书院希望透由师生日常生活行为中自然跑出经典的精神,经典的生命在于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活化与外在行为。诚于中形于外,吃饭睡觉,穿衣走路,视听言动,进出应对都是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是一味的背诵经典文字,不止于做记问之学。经典学问不是头脑概念,而是身体力行。无论学什么课目都需端正态度,持敬从事。重感重情,有情有义亦有爱。

 

 

 

书院地处北京西山,这里既有历史文脉的三山五园之皇家园林,更有中共中央在西山的特属地位场域。就教育而言,人是环境的产物,登上西山观景台,俯视京城大地,曾与师友豪言书院要培养儒者,培养一支新时代“中国文化义勇军”,故要有“西山高度”,因为“西山高度”就是“中国高度”。并笑言“君在山之南,我在山之北,隔山遥相望,不知知不知。”。

 

在西山四季中,我常在山间晨思,与来访师友山林漫步,西山夜话,尤喜西山春花烂漫,夏日繁茂,金秋缤纷,冬日飞雪。正如诗人徐志摩曾说“北京的灵性,就在西山的那一抹晚霞”。书院之与西山,让我常有身在山野志在庙堂之感,沐浴在山林与礼乐之间,每日清晨伴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走出书院庭院,西山漫步,游目沉潜,顿有世上风霜归尽,天地万物生生之感。不禁感慨,何其有幸,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有经典,有书院,有善友,有导师,勉力相携,快意向学。偶纵有疲惫,课间庭院中一遇生机勃勃的小朋友上来问好围绕,倦怠顿消,精神提振,喜悦上路。有时内心自问,天地间还有谁,能有如此这般自由与福气。何其幸哉!

 

冯哲记于2022年5月20。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