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湘潭文庙文脉长存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2-05-20 17:22:43
标签:湘潭文庙

湘潭文庙文脉长存

作者:黄华(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工作,湖南省图书馆界中青年人才库成员,湖南省高校优秀阅读推广人、湘潭市作协会员,雨湖区作协副书记)

来源:作者赐稿

 

在我工作和生活的湖南科技大学,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省级保护文物——湘潭文庙。

 

位于雨湖区城正街的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约1130年),距今已有890多年历史,原址在城正街小东门侧。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现址;文庙建筑古色古香,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棂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其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飞桷凌空,其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和精髓,是研究儒学发展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地方建筑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从城正街缓缓步入雨湖校区的文庙正门,可见深红色木门两侧墙上分别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励志隽永的篆书;进入大成门,左右是飞檐绿瓦的钟鼓亭;从大成门跨过天井就见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大成殿不仅是整个文庙的核心,也是整座庭院的主体;两旁石铺甬道直抵大殿台基,台基高约一米,全由石块叠成;左右两台阶与甬道相接,两台阶正中斜铺汉白玉石雕盘龙,缀以云海波涛;大成殿为歇山式重檐结构,周围回廊由16根圆石柱支撑,内外枋、藻井、斗拱均五彩施绘,黄瓦飞檐,蔚为壮观。殿前左右连接庑廊,殿后有一小殿,为亚圣殿,此殿与大成门、奎星门在同一南北轴线上,衬托出大成殿主体的雄伟和厚重。

 

 

 

文庙的创建源于一种文化制度的推行:公元1044年,范仲淹奏请“十大兴学”育才改革方案,建议各州县均须设学育才,史称“庆历兴学”;公元1131年,宋高宗一纸诏书,将各地的县学改为文庙,文庙于是成为全国通祀孔子的庙堂,也是各地办官学的场所。于此,湘潭县学升格为文庙,成为历朝历代湘潭文教活动的中心。

 

 

 

湖湘学派是“湖南人精神”的发源地,湖湘精神与文庙之间有着怎样渊源呢,让我们来梳理和探究:自宋代以来,文庙是地方州县的儒学教官衙署,承担着弘扬儒家学说、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作为当时的县学,它的教育以儒家为正统;而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湖湘学派作为理学的一大宗,也是儒学正统。宋明理学经开山鼻祖周敦颐发轫,再经程颐、程颢的发扬,传回湖南。程氏弟子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境内的隐山碧泉书院结庐讲学,在继承周程理学的基础上,发展成“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成为湖湘学派的开山之祖。后来,胡宏嫡传弟子、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张栻又将湖湘学派发扬光大,使当时“学术源流之盛,唯有出湖湘之右者”。湖湘学派在治学方面,以“康济时艰”为职志,重在匡世;在经世思想上,主张“通经致用”,注重践履,在知行统一上下功夫;在教育上,强调经世致用,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思想。这些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治学思想,力行践履、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奋进精神,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参政意识,对后世尤其是近现代湖南影响深远。

 

 

 

文庙由县学升格而成,一定程度上它履行着县学的职责和功能。县学是县级最高学府,自宋代开始,读书人只有进入县学学习,才可以参加举人、进士的考试。深受湖湘学派影响的湘潭学子满怀报国之志,从文庙出来,过学坪,去省城、到北京、入科场、中举人、考进士,大展身手。据史籍记载,从宋代开始,湘潭先后有400余人中举,尤其是清朝历届会试,湘潭进士达80余人,列湖南诸县前茅。1841年,胡廷弼中进士;1857年,王闿运中举人;1894年,杨度中举人;南谷刘氏更是一家五举人四翰林。这里尤值一提的是王闿运,这位奇人三岁识字,九岁熟读五经,14岁即文翰翩翩。《清史稿》说他“经、史、百家,靡不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王闿运成名后又回到离文庙只有数丈之遥的昭潭书院担任山长,一生桃李遍天下。

 

昭潭书院的原址也在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内。书院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乾隆八年(1743年)增建。书院对家道贫穷而好学上进的弟子不但不收学费,还发放助学金。书院经常聘请学者名流来此主讲,一时名声大振。昭潭书院与文庙相隔咫尺,对当时的县学影响至深。据《湘潭县志》记载,书院承担了县学许多教学任务,书院学生也无一例外打上了湖湘学派的烙印。昭潭书院清末时尚存,如前所述,王闿运曾来此讲学。清末废科举,书院停办。1902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44年,湘潭沦陷,书院旧址被日军摧毁近七成;1947年秋,潭中女生部迁入;1949年,长沙地委机关迁入;1952年,开办湘潭师院;1978年,书院移交给湘潭师范学院。于此,文庙与昭潭书院合而为一。

 

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县学停办,但湘潭的现代教育还是以文庙为基地,“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传统仍然影响深远:辛亥革命时期,以刘道一、秋瑾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曾以文庙为据点从事革命活动,现在文庙旁还有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刘道一的烈士祠堂。后来,中共地下组织一直在文庙一带活动,直至湖南解放;著名革命活动家、时任中共湘潭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杨昭植“马日事变”后被国民党杀害于文庙前的学坪,他在英勇就义前曾给表兄留下遗书:“愿后死者,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这里躲过了一次敌人的追捕;建国前夕,湘潭地下党组织也经常在此开展活动,商讨如何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迎接湖南解放。

 

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学坪变成了街道,昭潭书院也被移交,只有文庙至今还在静静地屹立。1949年以来,文庙先后为湘北建设学院、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湘潭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办学所在地,有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校牌和由胡耀邦亲笔题写的“湘潭师范学院”校牌先后悬挂于大成门上方。无数学者的文明良知、民族文化自我保护的自觉意识、湖湘文化传承中的感人故事,仍然在这里随着千年文庙的历史代代相承。

 

近年来,湖南科技大学在文庙举行祭孔释奠仪式,使得这个庄严而隆重的古礼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道,再度回归到市民面前。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科大学子都会自发在孔子圣像前,身着汉服,齐声诵读经典,举行庄严的祭孔大典。祭孔是湖南科技大学保留的特色社团活动之一,活动通过乐舞、诵读、演绎民俗礼仪等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孝父母、孝亲人、敬师长、感恩良知,以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一直浸润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为了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更好地发挥湘潭文庙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近日,湖南省文物局将湘潭文庙修缮工程列入2022年度全省保护项目实施计划,旨在把文庙修缮工作融入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中,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文物发挥更大价值,助力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做好文庙修复工作对于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湖南科技大学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文庙的系统性保护、管理和研究,努力打造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全面建设全国文庙研究的重要平台和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将文庙的修缮做成精品工程,发扬祭祀、教化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充分发挥文庙在历史传承、文化传播、智慧启迪、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如今,湘潭文庙正整合着历史与现实的资源,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千年文庙将不断传承孔子礼教、传承经世济用,传承湖湘文化,紧握时代脉搏,谱写铿锵乐章,培养更多更好品质精英人才!

 

让我们期待千年文庙美好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