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穿越两千年,大型丛书《论语集成》出版发行
来源:“安基金”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初三日丙戌
耶稣2022年4月3日
经过三年多的文献采集、搜集整理,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简称“安基金”)支持的专项课题“论语集成编纂”完成,作为重要课题成果,《论语集成》出版发行。
“论语集成编纂”专项课题是安基金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大型丛书,全书共365册,涉及史料众多、注解丰富,《论语集成》可以说是一部《论语》研究的重要集成文献。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论语》奠定了中国文化仁爱、尚德、刚健、中和的基本精神,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的治国理政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在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论语》传本纷繁,各类注解也是互有异同、各有特色。课题立项前,对于这批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学术界与文献整理界始终没有充分的整合。因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孟琢副教授提出了《论语集成》的编纂计划,力争穷尽性搜集可见的历代《论语》注释与研究专著,集中影印出版。
2017年9月,“论语集成编纂”专项课题启动,安基金投入50万元支持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文献集成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也提供了20万元的出版资助。
为了将这些经典传本和注解分类梳理,《论语集成》选录了历代《论语》论著三百余种,汇为一编,以期反映不同时代论语学的特色,并为《论语》研究提供参考。
上下求索,辑录成册
“论语集成编纂”专项课题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联合实施。在孟琢副教授、董婧宸博士的带领下,包括北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十名、本科生二十余名在内的志愿者参与了这一项目。
为了尽量全面地搜集历代文献,志愿者们多次往返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全国大图书馆,最终将自汉代至晚清民国的《论语》学著作共243种(不含今人著作),合计三千余卷的文献全部收录进了这部《论语集成》,基本上涵盖了自古以来存世的重要《论语》学著作。
据孟琢副教授介绍,在这部集成编纂过程中,文献的寻找和整理过程是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在搜集过程中,如何合理合规地取得这些古籍的数字影像是前期讨论的重点,最终决定通过自行扫描、同收藏图书馆协商请求提供复件两种方式进行数字影像收集。
由于历代《论语》相关文献量巨大,甚至远超大家之前的预计,在确定书目与收集数字影像的过程中,很多志愿者由于压力大身体开始吃不消,但为了能赶上项目进度,师生们顶住了压力,顺利完成了书目查检搜集、整理书目资料、资料复印扫描、初步校对等工作。
在传承中发展
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一些志愿者也感慨良多,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论语》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古代《论语》学尚有走向当下、面向社会大众的广阔空间,这也极大地激励了参与项目的师生们持续推进项目的决心与信心。
孟琢副教授表示,《论语集成》项目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整理与普及工作,具有良好的意义。作为中国历代《论语》研究的集成式出版物,它为《论语》的阅读与学习,提供了权威与全面的文本依据,也为《论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与平台。
今天,我们已经走在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路上,《论语》的文化意义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社会大众与基础教育对于《论语》的阅读与研讨,也始终处在一个与日俱增的态势之中。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研究《论语》,目前,孟琢副教授正协同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团队积极打造《论语集成》数字化平台,让经典文献走向大众,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两千多年来,《论语》之所以可以穿越时间,就是因为它关注的是人本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仁爱”之道来自人性,导向文明,在需要包容和对话的今天,相信《论语》的智慧必定会绽放更大的光彩!
采访、文/莲芳
图/北京师范大学、高晗钰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李林杰】正义的悖论: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