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万昕】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2-03-16 18:06:23
标签: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作者:孟万昕(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二月十二日丙寅

          耶稣2022年3月14日

 

“为政以德”语出《论语》,在为政篇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北辰比拟道德,指明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众星,处于主导地位,把为政以德看作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一样,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加以注释,认为北辰是天之枢也,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可见,儒家强调统治者要善于做道德的榜样,用道德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如此才能够民心归之,天下归之。

 

政者正也的思想探微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对为政者提出了道德层面的要求,指出统治者需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个人道德素养也是能否进行有效为政的重要因素。而儒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从什么是政治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开始的。春秋时期鲁国的权臣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正”的意思,即正名、正人,局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孔子所正之名指的是周王朝的等级制度以及据此所制定的周礼,但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通过正人进而正名的方式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安稳,这就是孔子对于何为政治的回答。而能够达到正人这一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挥为政者的榜样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为政者以自己的言行作表率,小到行为举止大到治国方略,处处符合儒家学说对于君子的规范要求和内圣外王的政治追求,自然能够上行下效、民风纯正,能够政治清明、天下归之。可以说,“政”的关键在于人有“德”,更在于有德之人的言传与身教,在于自上而下的道德表率。

 

内圣外王的践履之途

 

内圣外王是儒家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也是为实现德治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内圣外王,就是内有圣人之法,外施王者之政。换句话说,“内圣”是指通过为政者自身心性修养的提升,进而达到所谓圣人的最高境界;“外王”是指通过推行王道政治,进而实现所谓博施济众的政治功业。儒家的修身之道体现在其经典著作《大学》之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先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探究事物的原理,从中获得智慧;在对外部事物有了更为通透的认知之后,就能够顺其自然地达到意念真诚、心思纯正的境界;最终通过学识的积累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政治抱负。很明显,为政以德思想融贯于儒家学说的始终,不论是止于至善的个人追求还是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诉求,“道德”二字始终是其学说的核心概念。对于统治者而言,为政以德强调的不仅仅是以修身为本的为政之道,还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效途径,即通过正人进而正名实现政治。

 

君子为政的政治主张

 

通过“政者正也”的思想探微和“内圣外王”的内外兼备,最终还要落到君子为政的具体实践当中。“君子”对于儒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整部《论语》,提到“君子”多达107处,其中涉及君子的内在修养、外在形象、言行准则、立身处世、理想追求等等。在儒家看来,“君子”既是有德者,也是有位者。在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到,孔子言必称尧舜,这是因为尧舜能够尊贤任能、以德治天下,从而能够取信于民、赢得拥护,因此“仲尼祖述尧舜”,要求遵先王之法。而君子为政则是孔子最为重要的政治主张。这是因为,道德作为抽象的伦理概念,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集合,儒家力图通过构建起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体系为世人描述一个美好的君子世界,用以规范和引导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推行德治,其目的就在于潜移默化间把这种道德体系内化为民众自身所固有的东西。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严刑峻法只能被动地避免犯罪,但不会使人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而用道德和礼制加以教化,则能诱人向善、恪守正道,此羞耻之心就是民众能够自发自觉地遵守道德自律和社会规范的根本所在。君子为政就为道德与政治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从而政治清明、天下大同。

 

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天下大同”,它象征着儒家对于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实现“大同”离不开“选贤与能”,“选贤与能”必须“以德为先”。统治者为政以德恰恰是实现大同理想的必由之路。尽管孔子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周游列国均以失败告终,他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统治者已无法放慢脚步倾听他的政治诉求,他所构想的大同社会也还很遥远,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核心理念,早已融入传统文化之中,融入中国社会的血脉之中。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就如同一颗星辰,熠熠生辉,其为政以德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仍葆有无限生机,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