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晓悦】重焕花朝节文化魅力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2-03-15 10:53:45
标签:花朝节

重焕花朝节文化魅力

作者:班晓悦(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二月十二日丙寅

          耶稣2022年3月14日

 

仲春二月,惠风和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如期而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朝节在历史上曾颇为兴盛,但随着社会变迁,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有学者表示,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重焕花朝节文化魅力,正当其时。

 

溯源:百花生日是良辰

 

由于缺乏相关史料,学界对花朝节的起源莫衷一是。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萧放介绍,关于花朝节的起源,一般都会提及唐代武则天蒸制花糕一事。但相关文献并非唐人所记,花朝节起源于唐代一说尚需存疑。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宁稼雨谈到,“花朝”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诗文中,“花朝”多指“花开的清晨”,也可引申为“美好的时辰”,并非明确代指花朝节。

 

及至宋代,花朝节才明确作为节日为时人所记。萧放表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二月望”条目有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由此可见,花朝节的正式确立不晚于南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以及各个地方的气候不同,除了农历二月十五,历史上还有以二月初二或者十二为节期的情况。

 

元明清时期,花朝节的影响继续扩大。相较于前代的踏春赏花,这一时期的花朝节增添了祭祀花神的蕴意。在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袁瑾看来,后世有学者将祭祀花神认定为花朝节的起源,应该与元代之后花神庙的大量兴建相关。元以降的很多志书曾提及,农历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是日花农“争于花神庙陈牲献乐,以祝神釐”。

 

清人蔡云《咏花朝》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此诗描述的,正是旧时江南祭祀花神的盛况。

 

习俗:拾翠曲堤回

 

踏春赏花是花朝节最原始、最基本的风俗。花朝当日,二三少女结伴而行,“寻芳幽径去,拾翠曲堤回”。在游春过程中,她们还会参加赏红、扑蝶等活动。据袁瑾介绍,赏红亦被称为“挂红”,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当地女子会将红布条挂满各类花树,以增添节日氛围。而在宁稼雨看来,扑蝶是花朝节的重头戏。“扑蝶”习俗由来已久,在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就已出现。至于明清,扑蝶已成为花朝节的重要活动。逢此良辰美景,自当赋诗以记之。宁稼雨谈到,文人雅士花朝集会的传统,一直到晚清还在延续。

 

作为春日节令的花朝节,还有着许多与农事相关的习俗,如劝农耕垦、占卜收成、种花挑菜等。所谓的“挑菜”,就是采撷野菜。袁瑾表示,古人认为在花朝节种花植菜,更易成活。

 

1925年3月7日(农历二月十三),上海世界书局发行的《红玫瑰》杂志第32期专门开设“百花生日号”专刊,纪念已淡出普通民众生活的花朝节。谈及花朝节在近代衰落的原因,宁稼雨认为,一方面,鸦片战争后,长年战乱导致民生多艰,百姓无心花事。另一方面,伴随西方文化入侵,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也致使花朝节俗被人淡忘。

 

传承: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每逢农历二月,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以花朝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浙江、湖北、福建等地更是将花朝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促进花朝节民俗传统的进一步回归,袁瑾建议,活动组织者可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路径,以满足多元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例如,2021年杭州西溪花朝节以“开放融合共享幸福”为主题,在移步换景的赏花步道上,为游客普及中草药知识,赋予了花朝节健康养生的内涵。此外,汉服巡游也是历年西溪花朝节的必备活动,随着汉服等国潮元素日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项活动也增强了花朝节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在宁稼雨看来,花朝节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学术研究为根基,而学术研究的首要工作便是文献集成。他建议将与花朝节相关的历史文献结集出版,并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推出《花朝节诗词鉴赏》《花朝节书画谱录》等类书。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者韩忠长期从事武汉当地的花朝节俗研究,在他看来,学界对以商人为代表的花朝节参与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以商人和商贸活动为切入点研究花朝节,是未来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