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刚】试论儒家思想中的“诚”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1-07-15 08:00:00
标签:
     
 
     
     
    试论儒家思想中的“诚”
    作者:杨晓刚
    来源:作者惠赐
    时间:西历2011年7月16日
    
    
    很多人把“仁”称为儒家思想的内核,从伦理道德上说,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儒学并不只是伦理道德的学说,它是和西学中的宗教、伦理和哲学都可以对话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谈宗教就要谈“天”、谈“天命”;谈哲学,就要讲“诚”了。这个“诚”字,是与道学中的“无”,佛学中的“空”相对应的。这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可以说,你不理解“诚”,那你对儒家思想的认知是不入堂奥的。完全掌握“诚”、运用“诚”(化之),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但它作为概念,不是不可以认知的。
    
    “诚”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世界观。“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在儒家看来,没有了“诚”,就没有了一切,一切都依“诚”而存的。在理解“诚”的时候,不要从“诚信”的“信”字入手,而要从“真诚”的“真”入手。 “诚”就是“真”,是客观的存在。伊川先生说:“诚者,实而已矣。”朱子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说白了,“诚”就是客观实在,以及客观实在的属性与规律。正是“诚”的观念把儒家思想与混沌的道家思想和唯心的佛教思想区分开来。可以说“诚”才是儒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客观实在的规律就是天道;认识你自己,就是人世之道的根本。“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说:顺应天道自由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的体现自己的存在,就是“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智慧。说到这里,大家就应明白了,“诚”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真理”。你完全可以大胆的把儒学原典中的“诚”,全部替换成“真理”,然后再去看。当然“诚”的概念不只于形上,也包含形下,也就是说,它既是真理,也是客观事实本身。有人说儒学是存在主义,也有人说儒家思想是理性思维。道理也就在这里。儒家是不谈不存在的事情,所谓子不言乱力怪神。对于存在而又把握不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态度要老实,才能认知规律,长见识。为人处事的老实客观态度就是“诚信”,信者,德之基。诚信、诚信,“信”德的产生就是由“诚”而来。“诚”就是认知自我,率性而为。如推己及人,那就是“仁”了。平衡“自我”与“外我”的根本原则就是公平、公正,也就是义(合理)。“仁义”是儒文化的核心所在。
    
    哲学的两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之所以为我”和“世界之所以为世界”。“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我是谁?”或称思芬克斯之谜。我们不妨用儒家思维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我是谁?答:我就是我。世界是什么?答:世界就是世界。我和世界的存在,都是依真理而存在的。我之所以为我,因为我的存在就是真理的体现,体认我的存在的合理性,就是知性的过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你只有客观的看待天下万事万物,你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你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实在,你才能明白自身的存在的意义;你只有明白自身和他人存在的意义,你才能反过来明白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你懂得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你就会拂去云翳,睁眼看世界,深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得如此合理而赞叹不己;当你真正理解了天地造化的奥妙与伟大时,那你本人也就与天地同才了。所谓“格物、至知、正心、诚意。”
    
    儒者是和而不同的,是独立于世的,是率性而为的。“率性之谓道”。儒者不是委屈自己而依顺别人来存在的人。而是依顺自己的性情而存在的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说,任何人的个人意志,都是不可以被剥夺的。儒家思想主张不卑不亢的为人处世态度,鄙视一味顺从于人、丧失独立意志的妾妇之道,提倡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曰:上不循於乱世之君,下不俗於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说到底,做人就要有独立与自由的人格与尊严。同时,它的教育与评价体系也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主张看人当看大节,“小德出入可也”。认为“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优秀的人是有个性的,不可复制的,不可以象器物一样规格化,不可能被批量生产出来,因材施教同样体现了这种对个性的尊重思想。正是人类个体存在差异性的这一事实,就意味着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保证每个人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自由不只是人性的必然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需要,如约翰·穆勒所说:进步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是自由。从这个角度讲,儒家思想又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所以也有自由主义儒学的说法。
    
    通常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为我”视角之学,而儒学在认知自我的同时,推己及人,直接引入公平对待外我(他人)的原则,其哲学结果必然是利己利人。所以“仁义”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是极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而“义”“利”之辩也是儒家的基本功。不明了“义”为合宜(合理)之利,那就不是儒者了。
    
    综上,儒家的哲学观就是用“真理”(诚)来勾连起天人合一的理念的。“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都是依于“真理”(诚)而存在的。率性从道,做真实的自我。我之外的世界二分为外我(他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推己及人,尽知外我(他人)的世界,科学理性的对待物的世界,也尽知物世界的规律。“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儒者不应只内求心性,还要外明事物之理。要做到科学理性的对待物的世界,就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要做到合理的处理好和外我(他人)的关系,就要体己惜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王阳明曰: “诚是心之本体” “尓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尓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尓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
    
    “诚”的彻底体认几乎是不可能的,“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但进入化境,则“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这不是唯心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史可鉴今;明事物之理,也必能依其规律,断其未来。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