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图传》焕新归来!明代传记配明代图谱,王阳明一生这样波澜壮阔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21-12-15 16:33:41
标签:《王阳明图传》

《王阳明图传》焕新归来!明代传记配明代图谱,王阳明一生这样波澜壮阔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初十日乙未

          耶稣2021年12月13日

 


2021年8月,《王阳明图传》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阳明图传》是一本独特的王阳明传,由冯梦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以下简称《靖乱录》)和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以下简称《图谱》)合而为一,文字与图谱相互比对,并加详注而成。

 

冯梦龙的《靖乱录》是推动阳明传奇故事广泛流传的重要媒介,原文包括正文和眉批,本书予以标点分章分段,并将《图谱》中全部29幅图分别插入正文相应的位置。除此之外,本书还增加了大量注释和三幅王阳明手迹,生动展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

 

01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明代大儒,以“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著称。阳明学以“致良知”为宗旨,良知是真知,致良知是真行,知行合一,方是真学问。《王阳明图传》生动展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阳明学千锤百炼始成金的历程:少年王阳明以立志成圣贤为人生头等事,龙场悟道确立学旨,通过知县庐陵、平山贼匪患、靖宁藩叛乱等实践和发展阳明学。事功是良知学的试金石,用兵屡建奇功基于“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涵育内在道德之本与外在事功协同促进,成就一代大儒。

 

《王阳明图传》将《靖乱录》和《图谱》合而为一,并加详注而成。本书的注释主要分五类:校勘记、生僻词语注释、引文查证、传奇故事增补、征引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以考证相关史实或提供其他说法。

 

《图谱》的作者是王阳明的弟子邹守益。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王阳明的主要事功在江西完成,一生精神俱在江右。邹守益是从学王阳明早者之一,是江右王门领袖;在学问上深得阳明真传,在培养弟子方面亦卓有建树,其子邹善,其孙邹德涵、邹德溥、邹德泳均是阳明后学中重要人物。江右王门能够兴盛不衰,其中邹氏家族起了重要作用。嘉靖丁巳(1557),来自浙中王门的学使王宗沐视学吉安时,与邹守益共倡讲会,并为《图谱》作序。王宗沐认为,孔子的内在精神固然是根本,但其肖像形貌亦可以引发学子信心、坚定其信念,“三千笃信,沦浃肌髓,一旦泰山颓坏,众志茕然,如孺子之丧慈母,无所依归”,“苟一有所存焉,亦足以收其将散之心,而植其未废之教”。这同样适用于王阳明:

 

阳明王先生天挺间出……功业、理学盖宇宙百世师矣。当时及门之士,相与依据尊信,不啻三千之徒。今没才三十年,学亦稍稍失指趣。高弟安成东廓邹公辈相与绘图勒石,取先生平生经历之所及,与功用之大,谱而载焉。……余少慕先生,十四岁游会稽,而先生已没。两官先生旧游之地,凡事先生者皆问而得概焉,然不若披图而溯之为尤详也。以余之尤有待于是,则后世可知,而邹公之意远矣。

 

02

 

由序言可知《图谱》之由来,同时也显示出《图谱》中图像的真实性与重要性,是后学追思王阳明的重要依据。王宗沐的盛赞反映出邹守益苦心作《图谱》的深远意义,这当然不限于在王阳明去世三十年后,直至今日,《图谱》仍是研究王阳明图像和事迹的重要文献。本书图谱部分据1941年影印本《王阳明先生图谱》,其后跋云“其《图谱》一册,亦当时弟子所辑述者,先生事略具载于斯。明嘉靖间曾刊而行之。三百年来,遗书零落”,由程守中寻得善本影印而成。

 

此次整理的《靖乱录》底本为《古本小说丛刊》第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所收之日本东京大学藏《三教偶拈》影印本,原书不分章,本书分六章,补加标题:

 

第一章《早年传奇》:自王阳明之父王华事迹开始,至弘治十八年(1505)王阳明与湛若水定交,包括王阳明的家世、瑞云而生、梦马伏波、铁柱宫遇高道、结庐阳明洞等早年传奇故事。

 

第二章《龙场悟道》:自正德元年(1506)至正德九年(1514),包括王阳明上疏忤旨、谪戍贵州、龙场悟道、起复庐陵等经历。

 

第三章《破山中贼》:自正德十年(1515)至正德十三年(1518),叙述扫除南、赣匪患事迹。

 

第四章《靖宁藩乱》:正德十四年(1519),记载平定宸濠叛乱始末。

 

第五章《忠泰之变》:自正德十四年八月上疏谏止武宗皇帝亲征,至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再至南昌。讲述王阳明靖宁藩乱后遭小人诋毁及拈出“良知”的过程。君子以小人为砺石,王阳明拈出“致良知”,阳明学宣告成功。

 

第六章《此心光明》:自正德十五年于南昌收王艮开始,至王阳明去世。王阳明晚年平广西思、田叛乱,打八寨、断藤峡,易如反掌;弟子盈门,所收王艮日后开创别开生面、盛极一时的泰州学派,邹守益、陈九川、何秦、黄弘纲、聂豹等成为江右王门的中流砥柱,王畿、董澐等奠基浙中王门……此心光明复何言,须至下丹圣果圆。

 

书中的传奇故事既有政途的艰险坎坷,也有军事的波澜壮阔;既有在百死千难、遭遇迫害时的不屈不挠,也有在靖乱时的当机立断、痛快淋漓。中间如梅花间竹,穿插了许多奇遇异闻。而贯穿所有传奇经历的主线则是阳明先生修身讲学、圆证良知的全过程。只有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了解所有这些百回千折、辉煌功业不过是修行途中的风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当今社会以科技为生产力,在王阳明的世界中,良知是生产力。良知如春,事功如花,春到花自开;阳明学如日月,日月行而百化兴。良知不仅是内在的道德源泉,而且能够锻炼强大的内心,激发创造力,展现生命的盎然春意;致良知不仅可以养成圣贤人格,而且能够转化应用到深度思辨的哲学、超越生死的宗教、直透性灵的文学、全心为民的政治、战无不胜的军事、探索钻研的科学等领域,润沃身心,促进个人发展,成就辉煌事业。

 

03

 

冯梦龙与阳明后学颇有渊源,冯梦龙酷嗜泰州学派的李贽之学,奉为蓍蔡。李贽批点《忠义水浒传》,其门人携至吴中,冯梦龙与袁宏道门人袁叔度见而爱之,相对再三,精书妙补。阳明后学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对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靖乱录》是冯著《三教偶拈》的一种,据序言:“宋之崇儒讲学,远过汉唐,而头巾习气刺于骨髓,国家元气日以耗削。”宋儒严于理气心性之辨,但雕琢章句、空发议论,不向躬行践履、治国为民处着力,不免有头巾腐儒之讥、空谈误国之嫌。如同打蛇打七寸、杀人向咽喉处着刀一样,阳明学直接面向当下的问题,在为政、军事中致良知。冯梦龙作《靖乱录》的动机正是有鉴于此:“偶阅《王文成公年谱》,窃叹谓文事武备,儒家流人物。暇日演为小传,使天下之学儒者,知学问必如文成,方为有用。”对比冯梦龙所看到的儒者:“堪笑伪儒无用处,一张利口快如风。”“今日讲坛如聚讼,惜无新建作明师。”这种讲学像打官司的空谈风气在明末死灰复燃,他由此呼唤像王阳明一样的真儒来主持正学,挽救大厦将倾的明朝。

 

王阳明十四岁时习学弓马,留心兵法,多读韬钤之书,尝曰:“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时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冯梦龙赞誉王阳明:“真个是卷舒不违乎时,文武惟其所用,这才是有用的学问,这才是真儒。”像王阳明这样的文武兼备之才,又何尝不是国家危亡时所祈盼的呢?《靖乱录》当作于甲申前一年,当时境况如何呢?

 

今日流贼之乱,从古未有。然起于何地?纵自何人?炎炎燎原,必有燃始。当事者从不究极于此,其可怪一也。守土之臣,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死。今贼来则逃,贼退复往,甚则仓皇而走,仍然捆载而归。互相弥缝,恬不知耻,其可怪二也。兵部务精,以众相夸。纪律无闻,羁縻从事。官兵所至,行居觳觫。民之畏兵,甚于畏贼,其可怪三也。饷不核旧,耑务撮新。奸胥之腹,茹而不吐。贪吏之橐,结而不开。民已透输,官乃全欠,其可怪四也。京师天府,固于磐石。游骑一临,不攻自下。百官不效一筹,羽林不发一矢,其可怪五也。衣冠济济,声气相高。脚色纷纷,跪拜恐后。举天下科甲千百之众,而殉难才二十人,其可怪六也。

 

王阳明为政务在开导人心,使百姓安居乐业,从根本上铲除流贼根苗,其靖乱功绩显赫,多是主动出击,哪可能有“贼来则逃,贼退复往”的懦弱之兵呢?阳明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军民一心,与明末的怪相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有像阳明一样的真儒当政,必无此六怪。冯梦龙为王阳明作传的动机密切关联着他所处的时代巨变,反映出当时士人评判学术、探究国家衰败原因、积极救亡图存的深刻思考和真切期盼。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