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21-11-30 00:45:58
标签:事因于民者必成、谋度于义者必得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

作者:田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廿二日戊寅

          耶稣2021年11月26日

 

中国古人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携手前行,接续奋斗,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

 

——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出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书中内容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论语》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景公问晏子,有什么办法能做到谋事必得、做事必成?晏子回答,谋事符合于道义就一定能实现,做事顺从于民心就一定能成功。

 

“义者,宜也”,义是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的正当、正义行为。古代思想家将义看得十分重要,《礼记》中记载哀公问孔子:儒者的德行是怎样的?孔子回答:“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把忠信作为甲胄,把礼义作为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对于儒者来说,忠信和礼义都是不可或缺的。孟子对义的论述,更是作为经典流传至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义利选择。“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为人民、为家国是最大的义。“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往今来各家学说关于民本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阐明的是同样的道理——“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

 

传统文化理念中对道义的推崇、对人民的重视,影响了无数志士仁人,他们为天下苍生、家国大义,愿舍生取义、死而后已。他们践行的义,表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心怀大义、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心怀大我、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百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正是坚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最大的正义、道义。

 

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慷慨高歌,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从“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铿锵誓言,到“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的价值取舍,肩担道义,心怀人民,便能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困难压不倒,敌人吓不倒,诱惑不迷路,挫折不动摇。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事因于民者必成。今天我们自信的底气,不仅在于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在于我们站在了“人心”这一边——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结凝聚起的磅礴力量,就是我们战胜挑战的最大底气;经济全球化的浩荡潮流、世界人民求发展求合作求繁荣的需要,就是我们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民族,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更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球,这就是响当当的正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篇,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语,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义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第三条,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第二条。从“为人民服务”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走过再长的路,走到再远的未来,“人民”都是我们永恒的关键词。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