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 著 《董学与孔学的正本清源(上、下册)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1-11-17 18:58:49
标签:张珂、董学与孔学的正本清源

张珂 《董学与孔学的正本清源(上、下册)出版

 

 

 

书名: 《董学与孔学的正本清源(上、下册)

作者:张珂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本书是继《唯实主义》之后“董学与孔学辨正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是董学与孔学唯实比较的著作,主题是对董学(董仲舒的哲学体系)和孔学(孔子思想)进行唯实比较,以探索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和历史迷案,解开一些学术和历史谜团。为此,本书以两者的观念事实为基础,通过对董学和孔学的唯实比较,进行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的工作,为重新阐明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主题和逻辑主线,为构建符合观念事实和历史事实的中国哲学史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史当然的核心和逻辑主线,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孔子是中国传统哲学史最核心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奠基人。这个观点似乎是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史的常识性结论。而本书则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奠基人是董仲舒,董学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真正基石,董仲舒与汉武帝根据董学创立了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羊模式”,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使中国文明发生了质变。也就是说,董仲舒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奠基人,董学才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主题和主旋律。

 

为此,书中对董学和孔学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公正的比较。根据内在的逻辑线索和内容,分为五部。

 

第一部是董学的本质。集中分析了董学的体系,涉及核心概念体系、方法论、天人合一理论、阴阳哲学、人性理论、皇权主义的政治哲学、教化论以及在国家体制方面的设计和政策建议等诸方面,挖掘其价值观。

 

第二部是孔学的本质。集中分析了孔子的思想,涉及核心概念体系、理念、方法论,指出孔学内部诸多空白领域和内在悖论,对其价值观进行认定。

 

第三部是对比董学与孔学是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对董学和孔学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指出两者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现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两者另一个重要的分野在于董学是皇权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孔学是这个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由皇权树立起来的“形象代言人”。

 

第四部是董学与孔学的重新定位。对董学与孔学的真正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董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孔学只是这个意识形态的一个局部,中国哲学史的主线是董学而不是孔学。董学对孔学进行了扬弃和同化,成为其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和一项具体的政策。

 

第五部是董仲舒的“托孔入世”的策略考辨。对董仲舒对于孔学的处理方式即“托孔入世”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考辨,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史“董冠孔戴”现象的滥觞。

 

【作者简介】

 

张珂,字无可,号风隐。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在伦敦、纽约和香港等国际投资银行界工作多年,曾任香港上市公司总裁。多年来笔耕不辍,致力于哲学、历史学和诗词创作。现为沈阳城市学院客座教授及特邀研究员,辽宁周易协会副会长。已出版诗集《时间的夜影》《时间的沉沙》,词集《萧月集》以及哲学专著《唯实主义》等。

 

【目录】

 

绪 论

 

第一部 董学与孔学比较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唯实主义的具体应用

第二章 董学与孔学唯实比较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 董学的本质

 

第三章 董仲舒的生平

第一节 董仲舒的生活经历概括?

第二节 董学的创立?

第三节 独特的品行?

第四节 董仲舒仕途中的重要节点?

第五节 董仲舒多受小人的陷害?

第六节 董仲舒是汉武帝朝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第七节 汉武帝与董仲舒之间的关系考?

第八节 身后的冷遇?

第九节 董仲舒赞?

 

第四章 对董仲舒著作的唯实考辨

第一节 公羊学考辨?

第二节 《公羊传》的真正作者?

第三节 董学的其他著作?

 

第五章 董学与公羊学

第一节 董学与公羊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公羊学的四个维度?

第三节 广义公羊学的出现?

 

第六章 董学的天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 董学的体系性?

第二节 形而上学?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天学”?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的形而上学?

 

第七章 董学的天人合一哲学

第一节 天人合一哲学是董学的灵魂?

第二节 从天人感应向天人合一的过渡?

第三节 天人合一理论的原则?

第四节 天人合一理论与皇权主义的政治哲学?

 

第八章 董学的阴阳五行哲学

第一节 阴阳观与五行观?

第二节 阴阳学的创始人邹衍?

第三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哲学?

第四节 董学阴阳五行哲学的意义?

 

第九章 董学的三维本体论

第一节 天、地、人共为本体?

第二节 三维本体论中的对应范畴?

第三节 三维本体论与皇权主义?

 

第十章 董学的天道认识论

第一节 董学的名义论?

第二节 天道认识论的功能性?

第三节 圣人的作用?

第四节 董学的天道认识论与孔学的比较?

第五节 董学的天道认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史在认识论上的最高点

 

第十一章 董学的皇权主义

第一节 天人合一理论下的政治哲学?

第二节 天人合一理论的意义?

第三节 灾异论?

第四节 皇权主义的逻辑?

第五节 作为政治理念的皇权主义?

第六节 对皇权主义的各种误解和诋毁的澄清?

 

第十二章 董学的大一统理论

第一节 董仲舒之前的大一统?

第二节 董学的大一统概念?

第三节 董学的大一统背后的政治理念?

第四节 董学的大一统理念的原则和特征?

第五节 董学的大一统理论的意义?

 

第十三章 董学的人性理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理论的两个原则?

第二节 董仲舒对于先秦人性论的理论突破?

第三节 董仲舒人性理论的方法论和概念体系?

第四节 性三品的人性理论?

 

第十四章 董学的伦理学

第一节 董学伦理学的渊源和基础?

第二节 董学伦理学的内容?

第三节 董学伦理学的本质是国家伦理学?

第四节 董学的仁义观?

第五节 董学关于礼的观念?

第六节 伦理学在董学与孔学中的不同地位?

第七节 伦理学是分辨董学与孔学的一个关节点?

 

第十五章 董学的战争哲学

第一节 董学的政治哲学与先秦百家?

第二节 作为体系性存在的董学战争哲学?

第三节 董学战争哲学的重要理念?

 

第十六章 董学的功德观

第一节 立德与立功的和谐统一?

第二节 功德观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董学的功德观的哲学意义?

 

第十七章 董学的历史哲学

第一节 以史载政的方法论?

第二节 三统三正论?

第三节 三世说?

第四节 圣人论?

 

第十八章 董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一节 董学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汉武帝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节 董仲舒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批评?

 

第十九章 董学的教化论

第一节 董仲舒对教化的极度重视?

第二节 董学教化论的内容?

第三节 董学教化论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十章 董仲舒对于秦朝的行为模式的扬弃

第一节 董学继承了商鞅模式的基干?

第二节 董仲舒对秦朝的行为模式的批判?

 

第二十一章 董学是全新的法律体系

 

第二十二章 董学的方法论

第一节 系统论方法?

第二节 天人合一理论?

第三节 阴阳五行哲学?

第四节 董学辩证法?

第五节 以传代经法?

第六节 经验主义和哲学思辨?

第七节 董学的方法论与孔学没有共通性?

 

第二十三章 董学的本质

第一节 董学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 董学的价值观?

第三节 董学的重要特征?

第四节 董学内在的逻辑矛盾和不足?

第五节 董仲舒的历史贡献?

 

第三部 孔学的本质

 

第二十四章 本初的孔子

 

第二十五章 分析孔学所依托的唯实史料

第一节 孔子的“述而不作”?

第二节 研究孔学的唯实史料?

第三节 六经真相考辨?

第四节 孔子不曾作《易》考?

 

第二十六章 孔学的概念体系

第一节 孔学的孝?

第二节 孔学的仁?

第三节 孔学的礼?

第四节 孔学的义?

第五节 孔学的忠?

第六节 孔学的道?

第七节 孔学的天?

第八节 孔学的性?

第九节 孔学的德?

 

第二十七章 孔学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君子观?

第二节 义利观?

第三节 政治观?

第四节 教育观?

第五节 中庸观?

第六节 死亡观?

第七节 夷夏观?

 

第二十八章 残缺的孔学

第一节 孔学没有形而上学?

第二节 孔学没有人性论?

第三节 孔学没有宗教观?

第四节 孔学的政治观的缺陷?

第五节 孔学缺乏法制观?

第六节 孔学缺乏战争观?

第七节 孔学没有经济观?

 

第二十九章 孔学的内在逻辑悖论

第一节 孔学的核心概念之间的悖论?

第二节 孔学在政治观上的悖论?

第三节 君子伦理学与政治学的悖论?

第四节 立德与立功的悖论?

第五节 孔学在价值观上的悖论?

 

第三十章 孔学的方法

 

第三十一章 孔学的价值观

 

第三十二章 孔学的本质

 

第三十三章 孔学对于中国哲学的真正意义

 

第四部 董学与孔学是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

 

第三十四章 董学与孔学对于时代危机的不同立场

第一节 孔子对于时代危机的立场?

第二节 董仲舒对于时代危机的立场?

 

第三十五章 董学与孔学在观念事实上的本质性差异

第一节 两者在观念事实上完全不同?

第二节 两者在理念上完全不同?

第三节 两者在体系性上完全不同?

第四节 两者在方法论上完全不同?

 

第三十六章 董学与孔学在价值观上的本质性差异

 

第三十七章 董学与孔学在意识形态上的本质性差异

 

第三十八章 董学和孔学比较小结

第一节 前哲学、哲学与哲学体系?

第二节 所着眼的行为主体不同?

第三节 董学与孔学的差异是本质性的?

第五部 董学与孔学的重新定位

 

第三十九章 被扭曲、误解和严重低估的董仲舒

第一节 对董仲舒长达两千年的误读和压制?

第二节 董仲舒的各种“头衔”?

第三节 近现代对董学的不公正评价原因考?

 

第四十章 董学对孔学的再造

第一节 董学拯救了孔学?

第二节 董学改造孔学的具体方式?

第三节 董学对孔学价值观的扬弃和同化?

第四节 董学与孔学在政治功能上呈现出了一体性?

 

第四十一章 董学与孔学关系的准确定位

第一节 董学与孔学的真正关系?

第二节 另一种可能性?

第三节 董学与孔学关系上的错误结论必须加以纠正?

 

第四十二章 董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和主体

第一节 董学作为中国哲学主体的表现方面?

第二节 传统中国文明的主要价值观是董学而不是孔学?

 

第四十三章 中国哲学史的二元结构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二元结构的内容?

第二节 教化论工具的历史嬗变?

第三节 孔子的角色始终如一?

第四节 二元结构之下的董学和孔学?

 

第六部 董仲舒“托孔入世”策略考辨

 

第四十四章 董仲舒的“托孔入世”策略

第一节 董仲舒“托孔入世”是历史事实?

第二节 “罢黜百家,独尊孔术”的唯实解构?

 

第四十五章 董仲舒的“托孔入世”策略剖析

第一节 新哲学如何入世是个难题?

第二节 董仲舒的入世策略选择?

第三节 董仲舒“托孔入世”策略的实施?

第四节 董仲舒托孔不托儒?

第五节 对董仲舒“托孔入世”策略的历史原因的分析?

第六节 “托孔入世”的效果?

 

第四十六章 董仲舒在董学成功之后的态度变化

第一节 董仲舒继续假托孔子阐述董学的理念?

第二节 董仲舒对于《春秋》经文的真实看法?

 

第四十七章 “托孔入世”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影响

第一节 孔子“依董入圣”?

第二节 董仲舒的隐形化和“董冠孔戴”现象的出现?

第三节 董冠孔戴的生成和孔学正统化的原因考辨?

 

参考书目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