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作者简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历一九七八年生,山东夏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山东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孔子研究》副主编,《走进孔子》执行主编等。著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 |
宋立林老师在《论语·子路》通讲的分享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初八日甲子
耶稣2021年11月12日
作者简介
宋立林,字逸民,号瘦竹,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首批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各位师友,大家下午好。《子路》篇主要谈政治,30章中绝大多数是在谈政,体现了儒家的政治观中的很多内容。比如孔子的“正名”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先富后教”思想;“近说远来”,“亲亲互隐”等思想,在这一篇中都有体现。
关于儒家的政治,这些年大家谈的非常多。大陆新儒家出来之后,他们号称政治儒学,以区别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大家争议不断,看法也不同。对这样的一些分歧,我们应该关注。我个人把儒家的政治,归结为教化主义,即教化的政治观。我们过去所说教化的政治观,也是整个儒家政治哲学的一种观念,过去很多学者把儒家的政治哲学归结为德治主义,或者礼治主义,比如说梁启超先生就认为儒家是一种礼治主义,实际上我觉得可以换种角度可以把它称为教化主义。在儒家的政治哲学之中,德治、礼治和教化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如果分别的去做一个分梳,德是本,也就是政治的根据和基础;礼是用,是一个凭借和工具;教是道,是一种方式和途径,它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和”就是“天下平”和“大同”。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家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他在这本书中把孔子的政治思想称之为“仁治”,他认为孔子的仁治包含着三个核心点,分别是“养”“教”“治”,“养”和“教”的工具分别为“礼”和“政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礼”为主,“刑”“政”为辅,教化是孔子最重视的一个政策。萧先生分析的三个点非常重要,“养民”也就是富民的意思。
这一篇讲的先富民和养民,“庶”“富”“教”和“养”也有关系。所以要区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为政者个人的修身和为政这两个不同的侧面。徐复观先生的《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就是谈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两个方面不同的主张,儒家强调修己时,应该“修己以敬”,修己要严、修己要重视义,“君子喻于义”。但是在治人上,又强调对老百姓要有爱。“庶”“富”“教”的思想,就是要养民、富民,所以治民、治国、治政首先要把老百姓的生存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谈孝悌之义,这是孔孟一以贯之的思想。李泽厚先生的“吃饭哲学”是政治哲学的范畴,首先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然后再让老百姓提高修养,孟子关于这个观点表现的也很清楚。但是儒家作为一个君子,作为一个主体,自我修身的时候,不能先讲吃饭问题,因为既然作为君子,吃饭已经不是问题,重要的是道德问题,所以在修己和治人上有很大的差别。包括上一篇讲到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这个“信”绝不是老百姓讲不讲信用的问题,而是指政府有没有公信力,进而百姓信不信任政府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方面,儒家有自己的一个特点。下面我再简单谈三点。
第一点,这一篇谈到“政者,正也。”一个是正名,一个是身正。儒家政治哲学主要的目的在于化人,在《孔子家语·刑政》篇第三十一章,仲弓向孔子请教问政,就像这篇第二章中的仲弓问政,《孔子家语•刑政》篇中讲“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首先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然后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到什么时候用刑,刑有其必要性,但是要放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儒家并不是认为道德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子为政,焉用杀”,不是说一个政治家就从来不杀人,不惩治犯人,如果这样,那这个国家就混乱了。但是,在政治上,不要以专制的、杀人的政治来实施,这个是很关键的。
第二点,这篇谈到了很多小人和君子的问题。这一篇的君子和小人,“小人哉,樊须也”,这个小人肯定不是道德含义,也不是政治地位的含义,不是德、不是位,我想这里就是格局、胸襟的含义,包括后面谈到的几处君子和小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些都是个人格局、境界的问题,所以在德和位这样两个君子内涵之外,胸襟、格局、气象的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君子和小人的理解。
另外,“其身正,不令而行”,除了《大婚解》之外,《王言解》中孔子这样说过一个观点,“凡上者,民之表也”,“表”就是指一个纠正、端正的标杆,“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自己要先做到仁,“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就是要为政者要起到一个表率作用,这个表率要做到自己在政治、德行上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
第三点,“亲亲互隐”与法治是不冲突的,98%以上的法治、法律,都有“直系亲属免于作证”的权利。直系亲属免于作证,这就是要在法律的时候要避免对亲情造成一个伤害。当然“亲亲互隐”有很多的争论,这也是一个很重要问题。
还有就是“君子易事,小人难事”章,这里将“事”翻译成共事不太好,这里讲的还是以下事上,所以杨伯俊理解为“君子底下工作很容易,在小人底下工作很难”,这里不是共事,而是以下事上,反过来叫“使”,“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非“及其使人也器之”,这个地方很重要,也很关键。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