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亭】应天书院的文化气场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1-11-02 18:17:38
标签:应天书院、文化气场

应天书院的文化气场

作者:李可亭

来源:“老李话商丘”微信公众号

 

唐朝诗人贺知章有一首诗,叫《咏柳》,写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似剪刀”的“二月春风”,裁出了万条丝绦,裁出了莺飞蝶舞,裁出了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仲春时节的商丘,万物欣欣,生机勃发;春风吹拂的应天书院,宁静悠远,纯净盈实,虽历尽沧桑,却枯木逢春,既有绚烂的色彩,又有古韵书香。应天书院的文化气场,随着春风,随着细雨,随着历史的年轮,播撒着,散发着,弥漫着,穿越时空,滋养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熏熨着一代代读书人的心灵、风骨和精神世界。

 

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1010年前的今天,北宋皇帝真宗嘉许表彰应天府民曹诚的办学情怀、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下诏成立“应天府书院”,并赐匾额。从此,“应天书院”成了读书人的向往之地和精神家园,成了中华文脉的延续之所和国家栋梁人才的培养之地,应天书院在中国千年书院教育史上彪炳史册。

 

书院是读书人藏书、读书和治学的地方。读书人离不开书,读书人与书有着不解的情缘,因此读书与藏书密不可分;对于读书人来说,藏书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情怀。读书是为了治学,治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小小的藏书之所,就成了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就赋予了读书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浩然情怀。

 

应天书院由个人的藏修之所,逐步发展为聚徒教授、开引士民的教学机构,最后形成服务公众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

 

无论是太平年代还是天下大乱,读书人无论是皇恩浩荡还是受辱兵痞,其读书、藏书、治学的初衷和习惯都很难改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痴心不改。应天书院在北宋的书院中是一颗明亮的星,一代一代的读书人发奋苦读,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文化,也延续了读书人的读书精神。

 

应天书院位居“四大书院”之首。北宋王朝是赵氏的天下,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前曾做归德军节度使。由于历史上商丘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所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定国号为宋。赵匡胤认为他当皇帝是顺应了天命,所以到了宋真宗年间,就改宋州为应天府,后又把应天府作为宋朝的陪都改名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天京大名合称为“四京”。商丘受到北宋王朝的重视,还由于商丘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它是首都开封在东南的屏障和通往江淮的门户,浩浩汤汤的大运河经过商丘,使得商丘成为一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大都市。

 

商丘的应天书院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在四大书院中,因为应天书院成立最早,所以位居“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在1035年改为应天府府学,1043年又改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高于地方一般的官学,所以,应天书院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便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这也是应天书院成为“四大书院”之首的另一个理由;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独应天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特别是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应天书院组织较为完备,主讲、助教、说书、讲授官皆由朝廷任命,各司其事;应天书院与科举关系甚为密切,且教学有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学生“相继登科”,还有不少“魁甲英雄”,这些,也非其他书院所能比拟。

 

应天书院与范仲淹相映生辉。说到应天书院,不得不提到一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范仲淹,他与商丘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在应天书院,范仲淹刻苦求学,考中了进士;他在这里娶妻生子,为母服丧;在为母服丧期间,执掌应天书院2年多时间,使应天书院既有严谨的制度,又有良好的学风,为北宋书院树立了榜样。“天下庠序,视此而生”,其影响绵绵数代不断。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的诗文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在应天书院的交游,奠定了他在社会上的影响,使他成为京东一代的文人领袖。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应天书院的生活经历,就没有范仲淹的辉煌人生;没有范仲淹,应天书院也将缺少一道靓丽的风景。

 

范仲淹少年励志,勤学苦读,成为应天书院历届学生的楷模;他胸怀国家,爱国爱民,学习期间写《上执政书》,提出一系列革新政治的建议,为他后来的“庆历新政”打下了基础;范仲淹孝敬母亲,弘扬了中国的孝文化,也为天下人树立了至孝的典范;范仲淹应好友同榜进士滕子京邀请,挥毫撰写的光耀千古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是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阵地。按照教育的规制,书院的前面或左前面要建筑文庙,即孔庙,叫做“前庙后学”或“左庙右学”,文庙与学校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小孩子入学后,开学、放假要拜孔子,重要节日、重大活动要拜孔子,一直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底色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有了民族的凝聚力,国家就不会分裂,士子就不会当汉奸。所以,书院中的文庙,书院中的孔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一部《论语》抵得上百万甲兵。从祖国的边陲到腹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一座座文庙,支撑着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支撑着中国人的中国心。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很大,为什么能保持长久的统一,这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这是文化凝聚的力量,这里面有着书院的功劳。

 

商丘的文庙也曾建在应天书院中,也一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应天书院中有大成殿,里面有“万世师表”孔子的高大塑像。孔子弟子3000,72贤人,其中最著名的弟子有10人,即“四科十哲”,个个身怀绝技。德行方面的代表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言语方面是宰我和子贡;政事方面是冉有和子路;文学方面是子游和子夏。他们的塑像立在孔子的前面、左面和右面,既护卫着老师,也传承着孔子的衣钵,发展着中华文化。

 

将现在的教育与应天书院的文化气场做一个勾连。现在的应天书院依然在商丘古城的怀抱里,在商丘人民的心头上,它三面环水,一面临着古城城郭,是古城的明珠和亮点。它的文化气场正如这烟波浩渺的城湖水,滋养着商丘的灵魂和商人的精神,就像这门前的垂柳,色彩斑斓,摇曳多姿。

 

修建后的应天书院,庄严巍峨,透示着它的沧桑,彰显着它的厚重。在我们的眼里,应天书院不应该是静止的旅游景点。它应该动起来,活起来,在中国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它应该有多样的形态,应该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

 

2015年4月25日,“应天书院大讲堂”开讲,首讲内容便是“范仲淹与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大讲堂”开讲的消息,不胫而走,各种媒体争相宣传报道,为应天书院带来了一道清新的风,成为商丘南城湖景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至今已进行48场的“应天书院大讲堂”,场场撬动文化,回回震撼人心,那是一次次充实知识的学习之旅,一次次修身养性的精神航行。

 

2017年11月20日,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7级首届国学班38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商丘古城,在文庙里诵读《论语》,在应天书院向孔子像行鞠躬礼。这是冬天的一声春雷,这个活动的本身让我们思考,如何将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公民教育与应天书院的文化气场做一个勾连?

 

五天前,方塘传媒的谷雨女士写了一篇文章:《应天书院:一个正在被唤醒的商丘文化图腾》。文章写道:“千年之后的应天书院之于当下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北宋时期最高学府遗留给商丘这个城市的到底是什么?而文旅新时代下,商丘又该如何重振应天书院的昔日辉煌?”沿着谷雨女士的这个思路,我们期待与应天书院有一场春天的约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乎应天书院美好明天的革新之举。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