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 著《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出版暨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1-09-13 17:52:46
标签:《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张兴

张兴 著《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出版暨前言

 

 

 

书名:《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

作者:张兴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01日

 

内容简介

 

《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从考辨《大学》成书的不同观点出发,细致梳理各家对《大学》词、义的解释,提出《大学》是一篇儒家的政治论文。


《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这些归纳提炼及所作出的结论对于澄清汉唐、宋明时期《大学》学的宗旨、走向、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等都是有益的,具有新意。

 

作者简介

 

张兴,山东泰安人。2009年考入济南大学,师从郭浩帆教授,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梁涛教授,获国学(历史学)专门史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入职山东社会科学院,一直从事儒家思想史、经学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山东省社科重大重点项目两项。已在《周易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理论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国际儒学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目录

 

导论

一 论文选题

(一)研究对象(范围)及其界定

(二)选题理由

二 文献综述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简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成书、作者与宗旨考辨

第一节 《大学》成书时代考辨

一 《大学》成书时代的六种观点

二 《大学》成书时代考辨

第二节 《大学》作者考辨

一 《大学》作者的九种说法

二 《大学》作于曾子及其弟子

第三节 《大学》宗旨及学派归属考辨

一 学术史上关于《大学》宗旨的观点

二 《大学》宗旨考辨

三 《大学》的五种学派归属

四 《大学》学派归属于孔学

 

第二章 郑玄《大学》学

第一节 郑玄《大学注》内容及特点探析

一 注释的内容

二 注释的特点

第二节 论郑玄《大学注》的政治理想

一 “德”、“政”思想溯源

二 郑玄的“为政”观

 

第三章 孔颖达《大学》学

第一节 孔疏《大学注》的形式及内容

一 疏解的形式

二 疏解的内容

第二节 《大学正义》的内容及优缺点

一 疏解《大学》原文

二 《大学正义》的优点

三 《大学正义》的瑕疵

第三节 《大学正义》之诚意之道

一 “修身”是“大学之道”的根本

二 诚意之道

三 诚意与明明德、止于至善

四 自诚己意与使民诚意

第四节 《大学正义》之为政之道

一 絮矩之道

二 贵德贱财

三 用善远恶

四 以义为利

 

第四章 朱子《大学》学

第一节 《大学章句》的内容及继承性探析

一 《大学章句》的内容

二 《大学章句》的继承性

第二节 朱子“格物”说试诠

一 格物的内涵

二 格物的过程

三 格物的选择、目的、性质

第三节 新民说

一 新民的内涵

二 新民的内容

三 朱子改“新民”的依据

 

第五章 阳明《大学》学

第一节 亲民与新民

一 阳明“亲民”说

二 亲民之本义

三 “亲民”与“新民”思想考辨

第二节 诚意说

一 以“诚意”为核心

二 “诚意”的内涵

三 诚意向致良知的转变

第三节 以“格物”为“格心

一 早年学习”格物“说

二格致诚正之关系

三 格心说

第四节 良知与致良知

一 良知的概念与内涵

二 良知与意念

三 致良知的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本书是张兴博士在他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在中国传统经学的视野下对《大学》诠释学术思想史上几个重要阶段和重要问题所作的深入研究,已经具备了系统的《大学》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这部书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在于经学视野或者说经学基础。作者把《大学》诠释史上郑注孔疏为代表的汉唐经学与以朱子、阳明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一同放到经学史中进行研究,辨析了经学的狭义和广义,指出他所说的“经学史的视野”是广义的“经学”,是将汉唐经学与宋明理学一起作为中国经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区分了“汉唐经学”与“经学史的视野下”两者的联系与不同,深入到了一般的哲学史、思想史著述关注不够的经学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思想观念的梳理与阐发。

 

中国传统学问是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这不是一种平面并列的学科分类,而是一种立体的思想价值架构,即以经学为核心,而经学是儒家道统(核心价值)的载体,代表中国文化的根本和灵魂,史、子、集则为辅翼流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经犹如树根,史如树干,子为树枝,集为花叶,构成国学大树的整体,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结构与体系。所以,以经学为基础,才能抓住学术思想的大本大源。经学有一个不断扩大、增加的过程,如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从先秦五经到清末十三经,形成了经学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成中英先生归结为一种范式转换,“先秦是一种典范,汉代又是一种典范,宋明是一种典范,清代也有典范。典范一旦形成,就主要在典范里面谈问题。但典范又是变化的,这样就呈现出经学的发展。需要不需要典范呢?经学嘛,是大经大法,价值系统,是为社会提供规则规范,维护社会的稳定。所以不能变来变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但经义一旦固定下来,又面临僵化、教条化的危险。这样,就需要新的典范出来。而且需要对经学经常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寻求新的典范。”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每一次经学的发展都是典范的转移。

 

近代以降传统的经史子集这一结构与体系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转变。左玉河先生考察了以注重通、博的中国传统“四部之学”怎样在形式上完成了向近代分科性质的“七科之学”的转变的过程,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大致成形,到“五四”时期基本确立,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完成。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中国文史哲不分、讲求博通的“通人之学”向近代分科治学的“专门之学”的转变。这一转变是革命性的,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革命性的变革是相互呼应的。对于这一转变的利弊得失,功过是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进行反思,“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更是显示了国人学习、研读传统文化基本经典的热情与努力。这是中华文化复兴,重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现。

 

长期以来,对《大学》包括“四书”的研读,大都首先和集中在《四书集注》的《大学章句集注》,即宋明理学家的理学思想方面,这是很片面的。张兴博士在经学视野下大跨度、长时段、历史性的考察了《大学》诠释的历史,并提高到“《大学》学”的高度,这是学界还没有人做的。现在已经有了唐明贵的《论语》学史、黄俊杰的《孟子》学史,《大学》《中庸》还没有类似的成果。因此,对《大学》学的发展演变与流传进行系统的学术史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将对《大学》,乃至整个《四书》学的研究,甚至是中国经学史的研究都会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