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寒尚小,修德待花开” ——“慢庐人文沙龙”节气漫谈之“小寒”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01-08 19:00:51
标签:节气漫谈

“月初寒尚小,修德待花开” 

——“慢庐人文沙龙”节气漫谈之“小寒”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廿五日丙辰

          耶稣2021年1月8日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2021年1月5日晚,新一期“慢庐文化沙龙·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在洙泗书院慕圣文化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由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房伟博士担任主讲,孔子研究院魏衍华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和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等数十位听众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此次讲座。

 

 

 

主持人宋立林教授(左)、主讲人房伟博士(中)、与谈人魏衍华研究员(右)

 

在讲座开始前,主持人宋立林教授以“小寒、大寒究竟哪个节气更冷”为切入点,点出“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他通过天气之寒冷联系现实中一些违背天道、人道之事,进而引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强调天气之寒冷是自然问题,但人心却是社会问题。自古以来,儒家便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先富而后教,而以养民、富民、安民为首务。他呼吁关注民生,尤其是在此寒冬之日,尤其应该给百姓送温暖。

 

 

 

主持人宋立林教授

 

主讲人房伟博士从三个方面为介绍了小寒节气及其文化内涵。房伟博士首先引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为听众详细介绍了小寒的由来。此时,气温长期保持在零度以下,寒冷异常,正应了房博士所引的“小寒大寒,冻成冰团”的民间谚语。接着,房博士“说文解字”,展示了“寒”字的字源字形演变,并对“小寒胜大寒”的原因做了说明。随后,房伟博士介绍了“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雊”等小寒三候。他通过解读各类文献记载,对小寒节气的物候进行了梳理与解读,并延伸解读了大雁、喜鹊和雉鸡在中国文化独具的民俗意蕴。在此基础上,房伟博士还提出了他对于物候和节气的独特理解和反思。随后,房伟博士分享并解读了诗文中的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元稹)、“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吟哦着这些饱含温度的诗句,令冬夜的慢庐增添了不少诗意与温暖。最后,房伟博士以“修德待花开”为结语,学思结合,分享了他个人在小寒时节体会到的文化意蕴——“一要律己修身小心谨慎;二要相互扶持,积蓄力量;三要风雷相激,万象更新”。

 

 

 

主讲人房伟博士

 

主持人宋立林教授对房伟博士的讲座作了点评,并对房伟博士关于物候的思考给予重点回应。他表示我们虽然谈物候,但不应被古人所确立的物候所限。同时,他对沙龙中诗文的解读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与鼓励,希望大家可以从诗词之中得到真正的兴发与切实的感通。最后,宋教授结合房伟博士的结语,将重点落到了“德”的解读上。何为“德”?“德者,得也。”得道即为德。也就是说“天道”“人道”凝结在一起就是“德”,宋教授说。今天的我们研习传统文化,应该强调“得—德”,应该对外在的天道有所感,有所得,进而使得内在的德性有所觉,有所成。孔子强调“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觉”。如果为人麻木不仁,便是无德、缺德。时刻观察天地自然,体察“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感受“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哲学意味,便能够保养生机,焕发生命之德。

 

 

 

与谈人魏衍华研究员

 

随后,与谈人魏衍华研究员也做了点评与补充。他指出,我们借用动物的感触和视角来反映节气的变化,而我们自身对于节气的敏感度可能不如动物,借此提出了“敏感度”与“德”的关系问题。紧接着,他为我们分享了“数九歌”和“九九消寒图”,并给大家介绍了节气中的中医养生知识。

 

在总结时,宋教授再次强调“合乎天道的生活”的理念。他指出,我们对自然之天,应该与之为友;对于超自然之天,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同时,他结合儒家与道家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思考,提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人、自然与天道”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生活与生命实践,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化的体知。

 

 

 

活动现场

 

自“小暑”一路走来,“慢庐人文沙龙”的“中国人的廿四节气”系列讲座已从盛夏转而步入隆冬,经历了180天,进行了13个节气的解读。2021年,我们将并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与对话,从看似平常之节气,体悟天道、人道之关系。欢迎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加入“慢庐人文沙龙”,我们一起“修德待花开”。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