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明】大道不孤,仁者无忧——落笔书院2021年元旦致辞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1-01-03 00:24:04
标签:元旦致辞、海南落笔书院

大道不孤,仁者无忧——落笔书院2021年元旦致辞

作者:镜明

来源:“海南落笔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十九日庚戌

          耶稣2021年1月2日

 

 

 

光阴易逝,在过去这一年中,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遵从数年以来的传统,我们在公众号上进行元旦致辞。

 

一门社会学说的流行,其核心必然是严谨周密的学术理论,其主体必然是笃信而身体力行的社会群体。

 

儒学自孔子以来已二千五百余年,自上古圣王以来已不可考,数千年来,无论是在学术层面,还是在世俗层面,儒学都已经扎根于国人的血脉。

 

 

 

然而,近百余年来西学东渐,西学之精华未全面传来,西方之糟粕已大片污染人心。所谓的精华,是指那些西方经过千锤百炼的思想和准则;所谓的糟粕,是指那些本就流毒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无节制的生活方式,比如泛自由观念,嬉皮士,纵欲,堕胎,吸毒,而这些事物在西方的争议也非常大,并分为保守和自由两个立场相互对立。

 

无原则的自由者,不就像身患狂疾的病人吗?以金钱为唯一目标,就是那买椟还珠的楚人呀!系统地学习一种思想和技能是要下功夫的,而放纵自身的欲望就容易得多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说这种情况了吧。

 

 

 

当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中的一部分人,当他们还不能深入学习传统的知识,又还不能进入精英阶层的时候,为了获取话语权,他们就可能会走非主流的文化路线,以一种叛逆、奇特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获取一种自我陶醉,并争取他人的关注,西方的嬉皮士就是这样,而当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又往往会重归主流,成为传统文化的一员。

 

国人对儒学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从最开始的批判,到之后的疑惑,再逐渐有人产生信任、归附和推崇。

 

 

 

事实上,儒学之道之所以能够昌明于世,必是天地间有这样的道存在,而后上古圣王、历代圣贤才能够将此道发扬光大,而后我等才能学习之、效法之。

 

孔子曾说“天生德于予”,可见,孔子就认为自己的德来自于天命。

 

儒学讲的是敬天法祖,敬畏天地,既是敬畏于冥冥之中,也是感念天地生养万物之德,敬畏祖先,就是要感怀先人披荆斩棘开创田园,以德行和汗水教化和养育的恩德了。

 

 

 

先师孔子所处的时代,世道崩坏,孔子忧道之不传,于是授徒讲学、删述六经,使“道”得以进一步的发明。

 

终孔子之一生,其基本不受统治者重用,但其在世时即被时人尊为圣人,他去世之后,以布衣之身成为万世师表,后世帝王对他尊崇有加,加以“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各种封号,这或有利用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孔子所传之道的博厚高明。

 

 

 

现在常称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其实此言是谬误的。

 

太古蛮荒时代,人民与野兽杂居,个人的力量无法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先民只能聚集成群,共同劳动,共同分享,于是产生社会,自然形成种种的社会规则,那些有利于群体团结的不成文社会规则,不知何时起,便扎根于先民的血脉之中,这就是最早的道德。

 

等到民智日开,人民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加丰富,人民的创造力越加发展,社会分工逐渐专业化,社会架构越加复杂,人与人之间所共享的社会空间越加重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越加剧烈,道德的重要性更是显得重要了,但是不成文的道德观念已经不足以规范人民的行为,于是“礼”顺运而生。

 

 

 

《礼记乐记》有说:“先王制礼作乐”,这就是指,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是一些先觉之颖悟者产生之后,产生了规范化的拟法制度,用于节制和匡正人的行为,这就是“礼”;社会产生了调解人的情绪、舒缓人之身心的正向娱乐方式,这就是“乐”。

 

我曾听说,过去有的农村祠堂,会在正墙上写上“礼乐”二字,可谓是“礼存诸野”。

 

 

 

儒家的宗旨是“仁”,儒学,亦可以称为“仁学”,所谓的仁简单地说指爱人,但又不是浅表的“关爱别人”,也不是简单地“有爱心”。

 

或者说,把“仁”解释为“成就人”更为恰当,儒家的宗旨就是成就人,既要成就自己,也要成就别人,那么,什么状态才是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呢?

 

 

 

一个人真正的人,应该包含这些品德:他勤奋好学、克己自强,对天地心怀敬畏,对生命保持怜悯,他尊重人的人性和个性,他乐于向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他重信守诺而又不拘小节,他希望构建一个正义而有序的社会,并为此而不断努力,他的信念与他的生活和他的行动是合一的。

 

最后,只愿“冗杂的世事并未遮蔽你的慧眼,尘世烦恼反倒雕琢了你的心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