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代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三)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12-27 01:20:41
标签:《诗经》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三)

作者:郭代杰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十一日壬寅

          耶稣2020年12月25日

 

与君主自身修养相关联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人问题,识人用人是政权存废的生命线。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国家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是否“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诗经》有言:“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良臣辅佐,则“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其国必兴;奸臣当道,则“谋臧不从,不臧覆用”,其国必衰。

 

第一,知人善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朝疆域辽阔,作为最高统治的君主,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因此需要取人有道,用人有法。《周颂·烈文》言:“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就是在教导后世要“用贤”“尊贤”。《小雅·无将大车》规劝君主要慧眼识人,不要与小人相处。因为小人一旦上位,极易倾害贤人,造成的后果不可挽回,荀子就曾说道:“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

 

当然,能臣在位对于君主的治国理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武王灭商后去世,成王年幼,周公辅政,他排内忧、解外患,为成王执政扫除了障碍。《论语·颜渊篇》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舜、汤有了皋陶、伊尹,不仅坏人难以存在,且会实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的效果。

 

第二,礼贤下士。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贤者是国家前进的推动力,国君只有乐于招纳贤士并尊重之,贤能之士才会竭尽全力地为国家效力,“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在《周南·卷耳》中,就以“崔嵬”“马病”等事描绘了人君为求得贤才,长途跋涉,不辞辛劳,躬亲访求的情景。《毛诗序》云:“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小雅》首篇《鹿鸣》也描绘了一番国君以盛宴款待嘉宾、其乐融融的景象,希望有志之士能心悦诚服地为国效力。《毛诗序》云:“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孔子诗论》评价这首诗为:“《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以《鹿鸣》为乐添酒开宴,君臣以道义相交,“见贤思齐”,乐而忘返。逐鹿天下的曹操也曾在《短歌行》中引用《鹿鸣》,以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殷切情怀,表达了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