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融通 ——“2020年复旦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18 18:48:49
标签:复旦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

整合与融通

——“2020年复旦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来源:复旦大学中文系2019级文艺学博士生黄瑞提供,谢金良教授改定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九月十九日辛亥

          耶稣2020年11月4日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生活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0年复旦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在上海金水湾大酒店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大、同济大学、上海财大、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师大、上海师大、华南师大、哈工大(深圳校区)、岭南师院、上海社科院、天津社科院、国际易学联合会、上海周易研究会、河南安阳周易研究会、福建漳州易学应用学会、《学术月刊》杂志社、《社会科学报》杂志社、黄埔党校、中国文化书院易文化研究院、上海知海教育等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现场会议。此外,本次会议全程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人次超过2.8万人次。众多专家学者、易学与美学爱好者围绕易学、美学以及易学与美学等主要议题,在线上线下均展开富有建设性的研讨。许多参与的代表都认为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易学与美学研究盛会。

 

1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教授致开幕辞,代表学校欢迎诸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高端论坛。长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法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尚信教授代表兄弟单位作大会致辞,充分肯定本次高端论坛举办的开创性意义。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立元教授代表东道主学科点致辞、复旦大学中文系王振复教授就本次会议主题致辞。

 

随后的会议由七场主题发言和一场自由辩论组成。

 

1日上午第一场主题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对中国早期哲学的象思维作了美学引申。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就独创的《周易》意本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交流。《学术月刊》杂志社夏锦乾先生就巫道和易道关系展开讨论,认为易道是对巫道的提升和理论化。中国社科院刘悦笛研究员从《周易》与巫史传统来论述,讲出了自己最新的学术感悟。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则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研究心得,从“周易美学”研究何以可能切入,认为周易美学研究重点仍在易学。天津社科院赵建永研究员以京昆艺术为考察中心,揭示出《周易》美学与国粹艺术的渊源。

 

1日上午第二场主题发言,山东大学林忠军教授以视频方式就朱熹重新确立易学文本卜筮性及其解释学意义和与会专家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张涛教授和武汉大学王怀义教授对宗白华先生的《周易》思想和美学思想作了具体阐释,具有启发意义。南京大学李昌舒教授以外王与内圣之学为话题从北宋的易学参与人数之多、讨论范围之广以及思考深度三个方面掲橥其美学意蕴。中国人民大学余开亮教授认为《文心雕龙·原道》中的“道”具有明显的秩序与教化指向,为一种文明、文教,只能是儒家之道,更具体地讲只能是易道。福建漳州易学应用学会陶延生老师代表游惠松会长,就诚徵数理之美和与会专家交流,较为详细阐述了游子卦序之美、易卦方图之美、诚徵本体之美,给人耳目一新。游惠松会长也亲临会场,并上台解答了“诚徵”命名的来由。

 

1日下午第三场主题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潘黎勇副教授认为应该从形而上的角度对礼乐文化进行超越性阐释。华南师范大学陈立群副教授立足《易大传》的“象”与“物”,认为“象”是一种政治术的表达。上海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在自创别现代理论基础上,就与“别”有关的《易经》的思想方法以及《易经》与西学在思想方法上的异同展开论述。上海大学林少雄教授从上手与把玩两个关键词切入,谈论中国艺术的触觉特质。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强调生命美学是最高美学。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从《周易》“交感”美学与《诗经》“感物道情”或“感兴”美学出发,立足《易》《礼》体系,探索构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

 

1日下午第四场主题发言,岭南师范学院孙喜艳副教授着眼《周易》之“感”的特点,阐述“感”对《乐记》的影响,进而揭示乐教美育功能的内在机制。河南安阳周易研究会王志轩会长从《周易》中的类群概念和模式出发,重点讨论《周易》的呼应关系,以及在接受美学研究方面对我们的启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李笑野教授认为生命的整体与有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也是我们研读《周易》的重点,肯定事物价值的时候则是美的。上海社科院刘舫博士从玄工与太极两个名词切入,藉此讨论明人的造化观。中国文化书院李定博士带来自己的“中国方”模型,以此阐释三分损益之美。苏州大学王耘教授对王振复教授中国佛教美学史研究的话语谱系进行总体判断和描述。上海大学赵伟平教授以艺术创作的体验谈论风格的意蕴。

 

1日下午第五场主题发言,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认为中国形式美的原型是九宫—太极图,由《周易》而来的形式美原理不仅是在建筑中,而且内蕴在诗书画以及一切艺术,以及一切中国的审美领域中。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强调《周易》易象是意象的重要源头,《易传》中“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制器观象”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意象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江南大学赵建军教授认为易学与美学学科的学理逻辑关系,是易理的横向拓展与美学理蕴的纵向跳跃,两相重合、时复回旋,不断增益完善的深层结构关系;并从易理本体与美学的感性经验、易学诠释与美学的学科融合以及未来易学与美学学科建设建构之可能性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认为易学与审美有天然的联系,并从易学起源与审美本能、易学与审美的功用,易学历史与审美流变、周易与美学的研究成果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而易学与审美接近玄学思维,当从美学角度理解易学、从易学角度理解美学、一阴一阳之为道与一阴一阳之谓美等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又认为易学与审美通向中和之美,寻求最佳平衡与对称以及走向融通之境将是一种必然。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教授指出王弼玄学易学思想体系中,能够包容相关美学观念;卦爻象、卦爻辞与其所表达的义理之间的关系可以引申为对美的形上本体进行把握,而且王弼易学饱含着其对具体物象之美的强烈关注。上海财经大学吴炫教授认为美学在根本上是哲学,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哲学思考,提出多元对等互动观点。

 

2日上午第六场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韩盟认为《周易明意》一书,在哲学思想上将“人天之意”作为意本论核心概念,以及在解易体例以十二消息卦为基础的卦变体系,是《周易》哲学探索的新突破。复旦大学博士生高石则是对1935年读经讨论的回顾与思考,认为在“国学热”甚嚣尘上的今日,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和借鉴,于易学与美学来说,也显示我们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关注古今中外的会通,有助于开阔现实价值的参考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杨易辰从《河洛精蕴》的先天图式及其变体展开,论述“数”的和谐之美。上海知海教育王蕊老师认为,易学里虽然东西四命是属于比较入门的术数定义,但是东西四命的归类及吉凶规律也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也体现了易数的极简之美。

 

2日上午第七场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贾瑞鹏认为北宋理学家的园林审美模式,暗含了周易“生生之谓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两个层面的内容。同济大学谷继明副教授从美学教育的角度来谈易学与审美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孙世柳以《溪山琴况》为考察中心,认为《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论、阴阳变易观、中位正应的时位观法物取象的象喻图式等思想对二十四况琴论审美意趣有深刻塑造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昌乐重在分析象数与义理之间冲突的原因,从美学视角探索通向象数义理融合路径,突出象理之美在当代学术中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博士生黄瑞从当代易学与美学研究史出发,通过梳理十七种常见的美学史著作、十种易学与美学研究的专著以及几十篇相关论文,认为易学与美学研究大部分还是聚焦在《易传》美学思想,侧重概念与范畴研究,于《易经》美学思想和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来说则有所不足,未来可能需要加强易学与美学学理逻辑、易学与美学的断代以及交叉学科等方面研究。

 

11月2日上午,全体与会代表就会议主题和发言内容进行了自由辩论,话题多元且尖锐,气氛热烈而愉快;12点左右,大会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闭幕式,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学科带头人陆扬教授主持,与会代表发表闭幕感言,最后由复旦大学中文系谢金良教授致闭幕辞,随后陆扬教授宣布大会圆满闭幕。

 

 

 

本次论坛全程大会发言、网络平台在线直播,首次以易学与美学为主题,将两个学科的高端学者聚集一堂,共话中西学术的融通。与会学者踊跃参与,积极为易学与美学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为打造中国特色、中国思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易学与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同时,这也展现了当代学人团结协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时代新风貌。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