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诚 杨思浩】“理学名邦”延平历史初探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6-06 00:51:34
标签:理学名邦

“理学名邦”延平历史初探

作者:杨思诚 杨思浩

来源:《闽北日报》

时间:西元2016年12月1日

 

延平素有海滨邹鲁、理学名邦之称。延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闽越国时期,南平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就成为闽越王活动的重要地区。到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江东太守孙策于公元196年趁机率军南下进攻会稽,其太守王朗兵败,逃至候官投奔商升,继续据守。于是,孙策委派永宁长韩晏征讨商升,然而却败北。孙策又改派南部都尉贺齐领兵讨伐,一战打败候官长商升,夺取了候官。从此,孙吴政权统治延伸到闽江下游。为了便于统治管辖,孙吴政权在候官之北增设南平县。“南平”这个名称首次以地名形式出现在闽北大地上。延平以其交通便捷、物产丰富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北方名门望族到此定居,给延平带来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机遇。到了“两宋”时期,延平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中央朝廷正式命名延平为南剑州,领辖剑浦、将乐、尤溪、沙县、顺昌五个县。元灭了南宋,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到了元大德六年(1302年)南剑路又改为延平路,统辖南平、将乐、尤溪、沙县、顺昌,路府仍设在南平。这时“延平”之名又变为地辖区域之名。

 

延平之所以誉称“理学名邦”,离不开核心代表人物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以及他们庞大的弟子团队,正由于他们弘扬理学,才有了著名的“闽学”体系。“理学名邦”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两宋”时期,一百多年历史,他们是一代传一代的师承关系。延平四贤不是同辈人;朱子也从未见过杨时和罗从彦,但他三十岁时成为罗从彦的嫡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前后达十年之久。他继承了“二程”理学之真谛,并集理学之大成,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朱子学”(即“闽学”)。朱子学的核心思想在《四书·集注》。在这之前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先师都对《四书》做过注解或阐述,但朱子的注解比起他们更有发展和创新。

 

“理学名邦”誉称最早提及的是元朝。到了明朝洪武元年(1368)延平路又改为延平府。清统治中国时继续沿用延平府。民国以来,南平多次作为地级市的称谓名贯天下;如今的延平区才是实打实的县级区,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南平又回归到延平。根据许多史料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延平四贤的理学思想和著作早已深入到全国各地家家户户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那时朝廷明确规定:理学作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必修、必考的课程。学生若不读延平四贤书根本无法入仕;甚至连中秀才和举人都难。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命题都离不开《四书·集注》,这充分说明了理学在朝廷的崇高地位。在明朝朱棣皇帝的殿试命题中必有一题是理学内容;明永乐十年(1412)榜状元马铎正是由于十分了解和熟透延平四贤,他在殿试中驾轻就熟、从容应答;他十分称赞和肯定杨、罗、李、朱的理学思想和治国理念,提出了“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而远近莫不一于正。”此答正中朱棣下怀,于是被钦定为此榜状元。到了清朝,延平四贤和理学名邦的社会影响仍不稍减。清朝康熙皇帝十分赞赏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理学思想和治国方略,欣然亲自提笔御赠延平四贤四块条幅,分别是:御赐杨时的“程氏正宗”、御赐罗从彦的“奥学清节”、御赐李侗的“静中气象”、御赐朱熹的“大儒世泽”。延平硕儒迭出,实属罕见,充分表明延平文化底蕴之深厚。

 

历史上,南平经济发展有赖于北方士族的南迁,第一波移民潮缘于东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而延平这片沃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这天然的良好地理条件吸引了南渡的北方人纷纷选择定居南平地区,从而改变了延平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局面。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加上异族频频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乱不断,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大批北方人不得不逃离中原,爆发了第二波移民浪潮,他们纷纷逃到闽北地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而延平水陆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吸引了一部分北方人选择留在这里生活。到了“两宋”时期,南平已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域,随之而来的文化繁荣也自然应运而生,这就是延平成为理学名邦的社会基础。

 

从东晋到隋唐末,两次大移民潮把大批北方人吸引到延平,带来大批劳力和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为闽北经济发展派上用场。名门望族的定居也带来了大量资金,进一步促进了闽北经济的发展;社会贤达名士南迁又把优秀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也带到了闽北,特别是闽北的重镇延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充实了日渐丰富的闽北文化,为延平成为理学名邦做一铺垫。一批文人入闽,安居南平,著书立说,讲授办学,从而有力地带动了延平文化的发展。况且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中原文化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人在中原,然而他们所培育的杰出弟子不少是南方人。杨时和游酢就是程颢、程颐所教授的高徒,张载、周敦颐、邵雍等理学家也影响过他们。杨时、游酢到洛阳求见程颐,曾留下“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成为千古佳话。罗从彦也曾不远万里到洛阳求访程颐,后在程颐的引导下,重返南剑州将乐县,拜先贤杨时为师。先贤杨时南传“二程”理学,开辟闽学之先河,为延平日后铸就理学名邦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是莆田人陈宓担任南剑州知州时,在延平城南九峰山麓,仿白鹿洞书院的模式建造了延平书院。这是“两宋”时期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聘请蔡念成为院长,请朱熹门人真德秀授课,请江西学者李燔(朱熹弟子)制定学规,并购置学田,以赡生徒。

 

还有一位重修毁于战乱的延平书院作出贡献的延平知府徐元杰。他是朱子门下的陈文蔚和真德秀的弟子,是绍兴五年(1232)中的状元。他十分追崇程朱理学,执政之余,每月至少一次亲往延平书院宣讲儒学和理学。他本人还亲自为学院学生制定“日习常式”(即现今的课程表)。

 

延平书院的创办终于结束了书院私办的历史,也促进了延平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举入仕的延平杰出文人频频出现。古代延平出现了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的文教繁荣景象——被誉为“邹鲁之邦”和“理学名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