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
原标题:刚健自强 万难不屈
作者: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原载《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三月廿五日庚寅
耶稣2020年4月17日
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令世人瞩目。其中,刚健自强、万难不屈的精神品质得到充分彰显。
疫情突发,来势汹汹,猝不及防,但我们没有惊慌失措,进退失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全力支援湖北。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普通群众,奉献了他们的心力、劳动、汗水、智慧、情感甚至生命。他们不畏生死、不计报酬,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斗的事迹,可歌可泣,值得每个人学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中国历史上灾难频仍,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撑,其中就包括刚健自强、万难不屈的精神,这是积淀在古今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品格之一。中国人积极有为,肯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创造进取。中国先贤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让人们向天地乾坤学习,一方面,以天的刚毅坚卓的品格为榜样,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绝不懈怠;另一方面,以地的容养万物的品格为榜样,道德高尚,宽以待人,承担重大的责任。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无数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恶劣的环境、势力,战胜了无数的灾荒、瘟疫,以及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刚健坚毅精神代代相传。
在此次抗疫中,中国人民再次展现了这一精神。疫情突如其来,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我们用“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扛过来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唤醒的就是这种顶天立地、舍我其谁的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不消极,不逃避,不气馁,以大无畏的信心与勇气,面对并克服重重困难。
中华传统文化讲“三达德”,指的就是大仁、大智、大勇。大勇之德,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往直前精神。历史与现实的中国人,特别重视意志上的培养与锻炼,百折不挠、万难不屈。我们讲“坚忍不拔”,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这个词也可写为“坚韧不拔”,“韧”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评价。鲁迅先生呼唤“深沉的韧性的战斗”,意义深邃,中华民族就有一种韧劲。
在国家、民族、人类面临苦难的时候,尤其需要韧性精神。《周易》的屯卦讲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困难的哲理。屯即是难,凡事都有屯难。无论我们做什么事业,完成什么任务,必然会遇到来自主观或客观的诸多难题,面对艰难险阻,在环境恶劣、险象环生之时,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耐心地囤聚力量,耐得住辛苦和寂寞,勇于克服艰难险阻,顺时应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事业就会转危为安,任务就会如期完成,终而硕果累累,欣欣向荣。
长期以来,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崇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此次抗疫中,许多白衣战士敢于斗争、不惧牺牲,令人无限感佩和敬仰。
在生死观上,中华文化主张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以积极热烈的人生实践,省视生命的有限性,赋予有限人生以无限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可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道义、节操、品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利益。为了后者,人们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收获更为高尚的价值。在忧乐观上,中华文化主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与个人,都应当居安思危。这是一种忧患意识和理性精神,一种在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中,处顺境而不忘逆境袭来的自觉。这是基于对人生与宇宙的透彻了解,并为理想的实现而动心忍性的智慧。
经历此次抗疫,我们在生死观和忧乐观上有了进一步的反思与醒悟,而在抗疫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刚健自强、万难不屈的精神,必将在继承中得以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吴钩】《清平乐》没讲的情节:宋仁宗为什么聘曹皇后
【下一篇】【张立文】中国哲学之道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