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中】《十力语要》中蕴含的治学之道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3-06 20:20:04
标签:《十力语要》

《十力语要》中蕴含的治学之道

作者:张希中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十一日丙午

          耶稣2020年3月4日

 

熊十力,是我国当代哲人,被尊为一代开宗大师、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他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道释、要归于儒,自成一家,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其学说影响深远,后来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高足。《十力语要》是其代表作之一,熊十力先生自己评价此书:“虽信手写来,信口道出,而其中自有关于哲学思想上许多问题及做人与为学精神之砥砺者,似未容抛弃。”书中蕴涵熊十力先生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只言片语往往发人深省,其中读书治学之见颇丰,对今人为学大有裨益。

 

“沉潜往复,从容含玩”

 

熊十力认为:“凡读书,不可求快,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其意为读书需仔细斟酌,反复探究,不为苦,反为乐。熊十力先生的“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这八个字是读书的良箴。攻读经典、专业书籍尤需此法。

 

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阅读风行,电子阅读“短平快”盛行,有疑问问百度,或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几篇文章,就赘述成文,缺乏深度。要扭转此种不良学风,首在改变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熊十力先生曾批评当时的一些青年:大抵平时并不精研原典,一旦提笔作文,就临时抱佛脚,仓促翻阅经典著作,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也不问上下文的文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这些良言今天读来犹如洪钟大吕,催人深省。

 

熊十力先生不仅善学,而且乐学。学海无涯,读书治学是件苦差事。只有真正立志为学的人,才能做到名誉利禄、富贵荣华不为动,静坐案前吟华章,清晨寻芳入文舟。熊十力先生是真正对读书治学充满热情并乐此不疲的人,他在治学上做到了以苦为乐,苦中求乐。他说:“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唯真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盖欲有造于学也,则凡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皆不能顾。甘贫贱,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欤。虽然,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熊十力先生这种苦学、苦思,甘贫乐道、苦中作乐的治学精神,为时下浮躁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流。

 

“必谨缺疑,而无放失”

 

熊十力先生谈及读书之要:“每读一次,于所未详,必谨缺疑,而无放失。缺疑者,其疑问常在心头,故乃触处求解。若所不知,即便放失,则终其身为盲人矣。”

 

“必谨缺疑,而无放失”,是在读书上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的分界线。这是熊十力先生谈到精读遇困难时要有的精神,须知似是而非、不懂装懂为读书之大忌。视“疑”为敌,不是“故意挑剔,故意存疑”,其意大体读书凡有不清楚不明白体悟不深的地方,不笼统、不模糊、不迷谬而过,如若放过,将终身似一盲人,振聋发聩,当以断疑为业,使为学终有所得。

 

如何做到“必谨缺疑,而无放失”?在熊十力先生看来,读书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但目的还在学习。就拿专业学习对象的精读书而言,应一遍又一遍地读下去,否则就不能吃透其中容易一眼滑过的重要内容。精读之要,首在“必谨缺疑”,使读不懂、吃不透的疑问常在心头。而解决疑难的办法即在“触处求解”,这四个字说的不仅是反复思量,查阅有关参考书,并且也包括把问题和实际联系起来去追究,去推敲,以便使书中窒碍皆去,脱尔神解。熊十力先生读书向来是学与思结合的,他曾说过:“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他特别推崇《管子》中“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说法。他说自己最初就喜欢思考,肯用脑去运思,后来运思达到自觉,乃至“鬼神通之”之境。这种“于所未详,必谨缺疑,而无放失”的态度和精神,对今天的学人很有启发。

 

“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

 

“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是熊十力先生秉持的治学原则。“根柢无易其固”,其意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原貌,把握原始文本的思想脉络,以求其精神;“裁断必出于己”,意在对古学所包含的洞见和盲点给予明确的说明,以定其得失。“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对于读书治学乃至更艰深的学术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如何做到“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熊十力先生强调要“兼综踏实与凌空”,所谓“踏实”,不是浮泛不实、随文生解,而是要把著者的经验与思路,在自己脑海里演过一番,真切体会演进脉络,才能一一得其实解。所谓“凌空”,就是抛下一切书,一切种种学说及个人想法,即无念,脱尔神解,机应自然,心无所得,而真理昭然现前。对于“踏实”与“凌空”,陆游的诗《夜吟》可谓最妙的注脚,“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乃“踏实”,“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乃“凌空”。“踏实”的功夫下得足,才会收获“凌空”。因此熊十力先生主张,“追求事功”,即明确终身趋向、目标,“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才会有“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于中的生趣”,才会孜孜以求,竭尽全力围绕所专之学问读书,才不会“追逐风尚”,放弃自己独立见解,终将创造力斫伤尽净,则不能创一说立一论。这也是熊十力先生力主“凡有志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的缘由。

 

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熊十力先生在《答刘公纯》中指出:“治哲学者,研穷宇宙人生根本问题,……若只以安坐著书为务,以博得一世俗所谓学者之名为贵,知与行不合一,学问与生活分离,此乃浅夫俗子所以终身戏论,自误而误人。”读书治学要胸怀大格局、大境界。熊十力先生认为“学文”不是背书袋,“学”不是研习书册上看得见的文字,更要体悟那看不见的天地运行之规律,人生向上之道理,要了解宇宙的气象,提升自我道德价值,乃至于拥有包容于天地的境界。说到底,读书治学在于修身立德。熊十力先生这种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今天倡导学以立德、学以修身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王元化称:读熊氏书使人引发出一种精神力量,此近人著作所无也。我想,志于学的今人读《十力语要》,也一定会躁心趋稳、清凉一片,胸襟更为开阔、境界更为高远。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