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瑜】日人的唐风宋韵:中华古典被视为本国传统、纳入学校教育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6 23:05:31
标签:唐风宋韵

日人的唐风宋韵:中华古典被视为本国传统、纳入学校教育

作者:江东瑜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正月二十日丙戌

          耶稣2020年2月13日

 

 

 

日本汉语角。(新华社/汉语角创办人段跃中供图/图)

 

日本的国语教育分成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两个主要部分,在古典文学的部分,汉文篇占了约一半的比例,内容就取材自中国古代经典,包括《战国策》《史记》《论语》《庄子》,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苏轼等名家诗词,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见古典中国文学的分量。选材一般都比较精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佳作均有入选。

 

这次抗击新冠疫情,日本送来了很多温暖的援助。日本式的精致不仅体现在援助品的包装整洁,汉语的运用纯熟更让人眼前一亮。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向湖北捐赠的一批物资上,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公元七世纪日本皇族政治家长屋王的《绣袈裟衣缘》。近日富山县援助辽宁的物资上有一首新创“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除了日本“原创”,还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佳句。舞鹤市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网友一致赞叹。日本四家医药机构则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日本智识阶层学习中国诗文的传统由来已久,汉学是日本古代上流人士的必修课。长屋王这样的皇族、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公卿贵族都热衷此道。“兼明和汉”“和汉通才”都是对贵族士人学问优长的最高褒扬,汉学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很多僧侣也很擅长,国人童年记忆中那个可爱的机智小和尚一休就以汉诗著称。他在十三岁时以一首《长门春草》成名,“秋荒长信美人吟,径路无媒上苑阴。荣辱悲欢目前事,君恩浅处草方深。”一休本是皇子,其母出身公卿之家,因其家族与当权的室町幕府关系不睦,幕府逼迫天皇将其母逐出宫廷,年幼的一休也被送入佛门。这首《长门春草》就是一休感慨其母境遇凄凉之作,据说连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颇受感动。

 

即使到了天下纷扰的战国时代,汉学的传统仍然被保存下来。连舞刀弄枪的武士阶层也颇有汉学达人。军事方面是不必说了,用“风林火山”作马标的武田信玄师法《孙子兵法》创立的甲斐流兵法,直到江户时代还是显学。信玄的汉诗造诣也很不错,流传了不少作品。比如这首《惜花》,“檐外红残三四峰,蜂狂蝶醉景犹浓。游人亦借渔翁手,网住飞花至晚钟”,颇有些风致。有趣的是,信玄的军事对手上杉谦信在汉诗创作上也颇有才华,时人认为造诣还在信玄之上,他的《阵中作》传诵颇广,“霜满军营秋气清,数行雁过月三更。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乡忆远征”。可见,连年战乱也没有打断日本的文脉。

 

直到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中国恶邻”等等偏激的主张风靡一时,也确实做了一些抑汉扬和的动作。但是,日本文化和汉一体的根底已经无法动摇,中国古典并不被视为舶来之物,而是作为自家的传统被珍贵地保存着。战后日本在文化上逐步复苏走向世界,中国的古典之美也相与始终。文学大师川端康成接受诺贝尔奖时,以源于白居易的“雪月花时最思友”来概括日本的民族特性。

 

时至今日,日本的普及教育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元素。日本人娴熟运用汉文诗词典故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修养,大体上只要国语(日本语文教育)水平中上者,就能吟诵诗词佳篇,创作“辽河雪融,富山花开”也不是难事。

 

日本的国语教育分成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两个主要部分,在古典文学的部分,汉文篇占了约一半的比例,内容就取材自中国古代经典,包括《战国策》《史记》《论语》《庄子》,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苏轼等名家诗词,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见古典中国文学的分量。选材一般都比较精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佳作均有入选。现代文学部分不再有来自中国的作品,虽然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却也无可厚非。

 

我们常常会把“日式汉语”当笑话讲,“手纸”在日文中指“信件”已经是千年老梗。新近流行的还有,“手数抖”是手续费的意思而不是帕金森症状,“入力”不是要你出力而是让你输入。观察这些汉字日本化的差异当然很有趣,但是日本人对汉语的精确应用也不容小觑。

 

比如同样是工资收入,议员的叫“岁费”,行政官僚的工资则是“俸给”,法官则用“报酬”。三权分立的三驾马车,在工资收入上都要这样分开表述,有着非常细致精确的用意。

 

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一批人总是批评汉语表达不精确,其实是没有精确地运用罢了。改来改去,最后也没精确起来。“大致”“基本上”“原则上”都很白话、很鲜活,却和精确背道而驰,更无美感可言。白话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进步。恰恰是日本这样老老实实学习古典的国语教育,反而能得语言的精髓,风月之美和精确之用,两不耽误。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本无所谓死活、古今,如何在教育中传授文字雅正、文从字顺才是问题所在。

 

总之,日人的唐风宋韵为我所用、古为今用,固然是中国人播下的种子,却是日本文化和教育界千年以来悉心保存、传承的成就。我们为之自豪当然没错,但更多的还是要自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做了些什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