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贵】荀子的教化思想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12-29 21:39:14
标签:教化思想、荀子

荀子的教化思想

作者: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初三日己亥

          耶稣2019年12月28日

 

本讲分四个问题,一是荀子提出教化的根据;二是荀子提出的教化方法;三是荀子对教化特点的认识;四是荀子教化思想留给我们的思考。下面我们依次介绍。

 

荀子提出教化的根据

 

荀子认为,对人教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化的必要性。他认为,人都有好利、疾恶等自然之性,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暴乱而丧失礼义。所以对人必须进行教化,才能使人的言行出于辞让、合于文理。二是可能性。荀子认为,人性中虽然存在恶,但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有的人成了尧、舜,而有的人成了桀、跖?都是教化使然。这就是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书影资料图片

 

荀子提出的教化方法

 

如上所明,教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那么,以什么方式展开教化呢?荀子提出的教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礼教,二是乐教,三是身教。

 

先谈一下以“礼”教化。第一,“礼”可和通情感、意志、智识。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这就是说,情感、意志、知识等,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否则就颠倒错乱、懈怠散漫。比如,悲伤之情,依“礼”而为,就不会弄到过度悲戚而伤害身体的地步。比如,“志”之过便成偏执,“志”之不及便成懒散,只有“礼”才能使之合度。荀子说:“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再如,“知”是否明达、纯粹、无疵,荀子认为必须合乎“礼”,而小人的“知”“言谄、行悖,举事多悔”,当然需要教化。第二,“礼”可和节食饮、衣服、居处、动静。荀子说:“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遵循礼义就和谐合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比如饮食、着装等,若是不合“礼”,必生忧愁,所以需要以“礼”规范。第三,“礼”可使容貌、态度、进退、趋行文雅。荀子说:“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遵守礼义就显得文雅,不遵守礼义就显得鄙陋粗野。比如容貌,就是待人接物,就是言谈举止,如果容貌不合“礼”,言谈举止与“礼”相违,教养全无,怎么可能立足于社会呢?因此,容貌必须以“礼”引导、以“礼”规范。这样,“礼”之养人功能便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

 

 

 

△荀子邮票资料图片

 

再谈以“乐”教化。第一,“乐”以通顺人情。荀子认为,乐生于情,乐则有形,形必须引导,不引导则乱,所以制雅颂之声以导之,从而使“形”雅而不淫。第二,“乐”以调节身心。荀子认为,人的身心有颓废之时,而“乐”可以激发力量、鼓舞人心。第三,“乐”以风化民俗。荀子认为,“乐”可以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老少妇幼和顺,整个社会和和美美,故“乐”可使社会和谐、有序、文明。不难看出,以“乐”教化的内容仍然是容貌、处世、心灵三大领域,而“乐”的教化方式与“礼”有异。

 

最后谈以“身”教化。“礼”可教化人,“乐”也可教化人,但制礼作乐者是“先王”,推行教化的是各级官吏,因而各级官吏必须垂范于人,己不正,何以正人?这便有了“身教”。第一,“身”为仪范,君王是万民之首,是众善的根源,所以君王必须以身作则;第二,“身”正人正,作为众善根源的“身”,便成为影响人向善的力量,所谓“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第三,“身”歪影斜,作为众善根源的“身”,如果不能自律,而是肆意妄为,必将人引向恶。因此,如果把正直的人提拔至邪曲的人之上,那么民众就会心服,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可见,以“礼”教化、以“乐”教化、以“身”教化,是荀子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荀子展开教化的基本方式。

 

 

 

△《荀子笺释》书影资料图片

 

荀子对教化特点的认识

 

荀子不仅提出了教化方式,而且对教化特点有自己的觉悟:第一,教化内容的双重性。无论是礼教,还是乐教,或者身教,教化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礼教不健康,教化人即是害人;乐教也如此,所以儒家将乐分为雅、俗、淫;身教更是需要健康的内容,榜样不健康,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教化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意味着必须确定健康的教化内容。第二,教化过程的渐进性。不管是礼教、乐教,还是身教,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渐进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教化是长期的工作,不要指望一两天就见效。第三,教化展开的体系性。荀子认为,要使教化效果得到落实,必须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不接受教化者必须接受惩罚,无论他的身份有多高,都必须降为庶人。这就强化了教化的意义,让人们认识到接受教化的好处。

 

荀子教化思想的启发

 

对我们而言,荀子教化思想有如下启发:第一,从单一到多元。荀子教化思想虽然自成体系,教化方式也较为独特,但在教化内容、方式、主体等方面都还显得比较单一,从而影响教化的效果,因而在教化内容、方式、主体等方面必须走向多元。第二,从精英到平民。在荀子教化思想中,教化主体局限于天王、国君、乡师等“官员”,这显然是不够的,应该让全民成为教化的主体,激发每个人参与教化的热情,觉醒人们的担当意识,促使教化主体走向平民化、多元化。第三,从崇信到理性。教化虽然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作用,但绝不能像荀子那样将教化视为万能。由于教化的领域、教化的方式、教化的作用等都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教化功能受限而表现为相对。此即荀子教化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