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在《三国演义》中打酱油,却是历史上少有的人生赢家
作者:刘根勤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原载“刘根勤”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月初十日丁未
耶稣2019年11月6日
作为中国最出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给普通读者的印象,是擅长描述人物的智力与勇气。
事实上,三国的道德水平也不低。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王祥就是三国曹魏大臣。这是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经典案例。
《三国演义》描写的时代,差不多近一百年。真正的三国,也就六十年。所以有相当多乃至一半以上的篇幅,描写的是东汉末年。
关注这段历史,你会发现,许多在《三国演义》中露脸很少甚至没有露脸的人,在历史上,是大大的有名,他们的人格接近完美。
三代以下,汉代与宋代是道德的高峰。
卢植是其中的典型。
一、生平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卢姓是炎帝的后代。三千年前,武王建立周政权,分封功臣,功勋卓著的太公姜尚被封在齐国,都于营丘,在现在的山东临淄北。姜子牙第十一世裔孙高傒受封于卢邑,在现在的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作为采邑。
公元前391年,田和篡得齐国王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卒,至此姜姓齐国灭亡,太公后人纷纷逃离,散居于燕秦之地,就是现在的河北、陕西一带,后来有一支依据封地之名改为卢姓。
《新唐书》记载:“秦博士卢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至三国时期,涿郡更名为范阳郡。因此,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
涿州一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荆轲刺秦王时献的“督亢”地图,就位于这一带。范阳卢氏在这里世代耕读,子子孙孙繁衍生息,成为举世闻名的“范阳郡望”。
卢氏一族真正的威武,要从卢植开始。
卢植去世的年份很明确,公元192年。出生时间不详,一般认为是139年。他字子干,涿郡人,身躯伟岸,仪表堂堂。
据记载,卢植身长八尺二寸,根据汉尺,接近现在的一米九。音声如钟,说明他身体强壮,性情刚毅,有英雄之气。卢植还有一个禀赋,他和同门郑玄、好友蔡邕,都酒量超群,能“饮酒一石”。那时的一石,接近现在的三十斤。那时酒也很淡。即使如此,也是非同小可的水准了。
卢植在青少年时期拜大儒、扶风马融为师。马融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孙。其兄马续,是大才女班昭的弟子。马援之女嫁给汉明帝刘庄,就是著名的明德皇后。马融兄弟是皇后的从侄,属于外戚。马融活了近90岁,这是了不起的高寿。他有400多名弟子,他的厅堂上设有纱帐,帐前讲学授徒,帐后美姬歌舞,专门考验弟子的心性。卢植与郑玄同为马融的高足,二人胸怀远大,学习专注,对于声色置若罔闻。
关于郑玄,《三国演义》中提到他家两个婢女对话动辄援引诗经,结论是“其风雅如此”。说起学问,马融与卢植都逊他一筹。但卢植胜在全面,他的文韬、武略、人格与人脉,还有家族的成就,都接近完美。
二、文韬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七月,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曹操的评价,反映了卢植在汉末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建宁年间,卢植被“征为博士,乃始起焉”,开始进入精英群体。柳宗元称“卢植以儒学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卢植“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同年,汉灵帝“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卢植上书朝廷表达了自己愿以学问贡献朝廷的愿望,他说:
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粃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卢植的文字包含了以下意思:一,自己受名师培养,知晓流传的诸多儒家经典存在问题,并试图努力“为之解诂”;二,自己家境贫寒,无力誊写,希望朝廷能够资助跟随他的两个书生财粮,与他共同到东观,以实现“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的目的;三,建议朝廷对《毛诗》《左氏》《周礼》等“宜置博士,为立学官”。
此后,为了平息江南地区夷人的反叛,卢植担任庐江太守。一年后,再次征为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应当说这非常符合卢植的心愿,但灵帝认为卢植在东观任职并非急务,让他转任侍中,迁为尚书,要他担当重任。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二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异象,卢植借机上书朝廷,针对弊政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主要内容为:“一曰用良,二曰原禁,三曰御疠,四曰备寇,五曰修礼,六曰遵尧,七曰御下,八曰散利。”在谈到第五个问题时卢植说:“修礼者,应征有道之人,若郑玄之徒,陈明《洪范》,攘服灾咎。”特别举荐同门。他的“八策”有高度有可行性,深受朝野好评,然而并未被朝廷采纳。
后来卢植得罪董卓,逃出洛阳,隐居上谷,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怀来县,“不交人事”。《水经注》卷十四《湿余水》云:“《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军都山因为地势偏远,人迹罕至。及至清代,仍然有“卢植养晦于上谷”的说法,后卢植被袁绍征召为军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卢植亡故。
史书记载卢植“所著碑、诔、表、记凡六篇”,故而顾炎武指出卢植如同汉代文人共有的传统“文不贵多”,“少者卢植六篇”是“东汉多碑诔、书序、论难之文。又其时崇重经术,复多训诂”所造成的。
卢植生前曾校定《五经》、补续《汉记》,并著有《尚书章句》、《礼记解诂》等。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各个领域诸多建树,得到历代史学家和政治家的赞扬。
后人仰慕他的品德才干,常有寻访其墓者。曹操也曾派遣手下为其扫墓。
唐太宗时,卢植得以配享于孔庙。
三、武略
再说卢植的武功。
这个武功,既是指卢植的统率才能,也指他的个人武力。
卢植是汉末大儒。在正史中,记载他武勇的文字,似乎比记载他修治经典的文字还多。
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评价卢植:“植挟幽朔之气,高壮质烈,力与寇角,以卫君存国为己任,有真勇矣。昭烈以门生奋起,岂非义慨……虽贲育荆诸,未有不冘预夺常者。当植抽刃白阁之下,追帝河津之间,排戈刃,赴戕折,岂先计哉……中郎儒将,仗钺讨贼。躬蹈白刃,扞难扈跸。”“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誉……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可以说,卢植是真正的古儒,国士,允文允武。
卢植的得意门生公孙瓒,带着白马义从威震北疆。乌桓人“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公孙瓒的个人武功,在正史中也有记载:面对数百鲜卑骑兵,公孙瓒单枪匹马闯入敌阵,“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杀伤数十人”。
另外一位更著名的门生刘备,正史上仁君形象并不如文学中突出,反倒是素有勇名,“力战有功”“数有战功”“备有武勇”。
从公孙瓒与刘备可以倒推,卢植的武力不会平庸。而他的统率才能,更名列汉末三大名将。
其余两大,是赫赫有名的皇甫嵩、朱隽。后来,皇甫嵩进入武庙,这是武将梦寐以求的殊荣。
三大名将中,论声望、地位、资历,卢植都强于其他两位,论带兵,皇甫嵩稍强,要是论计谋策略,卢植略强。所以综合来说,卢植胜出。
镇压黄巾之乱时,卢植展示出高水准的围城战术。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索贿未遂的黄门左丰中伤而免职。靠着朋友们帮忙才官复原职。
但天下首屈一指的大诸侯袁绍能召他为军师,足以说明问题。
四、人格
卢植的性格,或者说人格,是标准的君子,他还有极强的人脉。
史家对卢植的评议是:性格刚毅,堂堂正正,注重大节。
卢植不是职业学者,他做学问、打仗、做官是交替进行。卢植在从政过程中不阿权贵,显现了正直士人的高贵品质。
汉桓帝死后,皇后窦妙与其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至河间迎立犊亭侯刘宏为帝此即汉灵帝,有拥立之功。当时身份卑微的卢植“以(窦)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指出:“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岂横叨天功以为已力乎!”劝说窦武“宜辞大赏,以全身名”,但窦武并未采纳,结果在外戚与宦官的争权中被杀。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九江地区遭受天灾、社会动乱,卢植出任九江太守。他不负众望,宽政恤民,很快稳定了地方。后来卢植因病辞官,南方形势不稳,危难之际,他又被任命为庐江太守。
在镇压黄巾军时,卢植一向清廉,不肯向黄门左丰送礼行贿,反遭诬告,押进槛车。皇甫嵩等人极力为卢植辩冤,才得以恢复尚书官职。
汉灵帝死后,何进无谋,董卓进京,凌虐君臣,把持朝政,曾召集文武百官在崇德殿商议: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为帝。群臣慑于董卓淫威,唯唯诺诺,不敢反对。唯有卢植正气凛然,当面抗争。董卓恼羞成怒,拔剑要杀卢植,卢植面无惧色。一个叫彭伯的官员劝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威望很高,把他杀了,恐怕天下人不服。好友蔡邕,当时深受董卓认可,也为卢植讲情,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这是卢植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分量极重。
蔡邕与董卓的交情是个悲剧,也反映出蔡邕更接近文士的特征,原则性弱而多感性,卢植不然,堂堂大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然,当时董卓羽翼未丰,朝堂上的力量远没有到他为所欲为的程度,所以卢植能够幸免,既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人脉实力。但敢站出来对抗董卓,这份勇气,千载之下,令人仰慕。
卢植深明进退之理,抄小路返回家乡,躲过了董卓派出的暗杀队伍,最后隐居在上谷军都山,不再过问朝政。
卢植的声望,与他早年受到的儒学教育多有关系。
卢植年轻时在大儒马融门下学习,还引荐郑玄到马融门下问学,故而《后汉书》记载道:“(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即使到了后世,学人也对卢植成人之美的美德赞誉有加。
武则天时候史承节《郑康成祠碑》赞誉郑玄曰:“摄斋问道,抠衣请益,去山东而入关右,因卢植而见马融。”高度评价了郑玄的成就,突出了卢植的引荐之功。
学业精进后,卢植“学终辞归,阖门教授”,并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他首先在缑氏山,在现在的今河南省偃师市南,设馆授徒,公孙瓒就曾“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
公孙瓒有此机遇,是因为他的丈人是侯太守。裴松之注引《典略》云:“瓒性辩慧,每白事不肯稍入,常总说数曹事,无有忘误,太守奇其才。”为了进一步培养女婿,侯太守将其送到卢植门下求学“读经”,学成后回到郡中为郡吏。
刘备也曾跟随卢植学习。虽然家境贫寒,却能拜天下闻名的卢植为师,也反映出刘备的气质非凡。反过来,作为郑玄与卢植的学生,也为刘备在汉末豪杰之中的竞争加分很多。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多有跟随卢植学习的经历。
卢植得到的最高评价来自曹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曹操对蔡邕,是感激加怜悯。对卢植,则是崇拜与敬重。
五、家族
卢植身后的辉煌,更是远超同时代那些人。
公元192年,卢植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一切从简。他的儿子遵其遗嘱将他葬在涿州城东卢家泺附近。
卢植的墓葬虽很简陋,但是,一千八百年来,后人仰慕他的品德才干,时常有寻访其墓者。曹操曾遣丞相掾为其扫墓。
卢植去世后,不断受到后世统治者的追封。他的后裔子孙也越来越发达。儿子卢毓官至曹魏司空,封容城侯,深得曹操及其子孙钦敬;孙子卢钦、卢珽,曾孙卢皓、卢志,俱为魏晋高官。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西晋灭吴后的故事: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卢植的曾孙当众对陆机、陆云无礼,被当众猛怼。这是中原大姓与江东大姓的一次较量。场面上,卢氏居于下风。但不久后,陆氏兄弟都死于非命,卢氏则基业长青,屹立千载。
从魏晋到唐代,正史记载的卢姓名人就达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书、刺史、太守、郡守等百余人。魏晋南北朝至南宋期间,计有宰相23人。
其中卢氏“八相佐唐”更被传为历史佳话。卢同、卢承庆、卢怀慎、卢杞、卢莲、卢翰、卢携、卢光启,其中唐德宗年间的宰相卢杞是著名的奸相,害死了颜真卿,这个就不是卢植愿意见到的了。
卢植后人以经史传家。如卢钦著《小道》,卢谌——他是大英雄刘琨的好朋友——撰《庄子注》,卢景裕注《周易》、《尚书》、《老子》、《论语》、《礼记》,卢元明撰《中表实录》,卢光著《道德章句》,卢辩注《大戴礼》,卢思道撰《卢武阳集》三十卷,卢彦卿撰《后魏记》三十卷。他们都与卢植一脉相承。
范阳卢氏还有一位空前绝后的大人物,那就是六祖惠能。《六祖坛经》记载,六祖俗姓卢。其父来自范阳,被贬官至广东新州。六祖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卢植的十九世孙卢穗,于“安史之乱”期间率九子东渡新罗,后人在韩国繁衍至30万人,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卢武铉都出自其中。
2000年5月,在“世界卢氏源流研究会”上,与会的海内外卢氏代表一致确认:涿州(古范阳)是“范阳卢氏”的祖根之地,并在大会文件中决定设立“范阳世界卢氏文化交流会”。随后,涿州“市府以浓血亲情披心乎卢公苗裔”,民众“奉景慕之诚,献力于文物保护”,乃共筹资金,由“范阳卢氏联谊会”主持重修卢植墓。2002年11月,在竣工后的卢植墓前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韩国前总统卢泰愚派代表参加,卢泰愚在书面讲话中,对他的1800年前的“直系祖先卢植墓地的圣域化”表示衷心感谢。
《后汉书·卢植传》评论说:“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君子之于忠义,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盛赞卢植的劲节忠心。
卢植去世800年后,宋太宗赵光义以“积代簪缨自范阳,尚书光耀千年史”的诗句,由衷赞颂卢植。再过800年后,乾隆更称范阳为“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卢植在汉末大争之世中,作为一代儒宗,以其非凡的道德、事功与学问,成为世所公认的楷模,奠定了卢氏后来作为“北州冠族”、“范阳郡望”的基础,自己也得以名列华夏古圣先贤的长廊。
所以说,历史比文学更精彩。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