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儒商”演讲稿
作者:孙奥麟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八月廿六日甲子
耶稣2019年9月24日
引子
自二零一四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今天,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去年成都的双创指数位列全国第四,全市专利申请超过十万件。
对于这一成绩,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可喜的是,有政策护航,可以让每一个人得到舞台以实现其价值。可惧的是,一切机遇都有危险,尽管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创新成功,创新落地的新闻,但是真正能够创业、创新的人终归少数,多数人还是会折戟沉沙,失去音信。
今天的这个报告,主要是用儒家资源来谈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儒家的创新观,一个是儒学对现代从商者的意义,希望对各位能不无裨益。
创新
说到创新,就一定会听到一个词,叫创新思维。人们常说,要有创新思维才能够创新。
什么是创新思维?按照定义,所谓创新思维,是指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按照这一种说法,人之所以没有创新能力,主要是人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或者说,正常的思维方式不足以创新,唯有用超常规或者反常规的思维方法,才会产生新颖的思维结果。
这样一种观念,人人都在提倡,却未必需要加以反思。反常规的思维方法就能创新吗?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一些传统的寓言。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这些寓言的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不是用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其思考的结果也的确新颖,然而却贻笑大方。
受西方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家都说要跳出思维定势,要打破规则云云。许多年轻人都要打破规则,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不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不等于打破规则。什么样的人能够突破规则?只有最熟悉规则的人才能突破规则,打一个不好的比喻,一如钻法律空子的人是最懂法律的人。用实例来说,过去我们曾经批判中国式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式的教育,认为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然而今天,受这种教育的中国人展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譬如共享经济、我们已经享受到了共享经济的好处,最新的创新是5g,5g技术只是一个先导,真正值得期待的是在5g时代的万物互联。
深说起来,当我们在别人眼里突破了规则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其实并没有突破规则,只是有能力见到并遵循了了一个常人看不见的、更为宏大深密的规则。譬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在数百年之内曾经被奉为真理,然后上个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完成了对经典物理的超越,在众人眼里,爱因斯坦等人是突破了以前的规则,其实他们只是指明了一个更为宏大、更为真切的规则。
时下兴起许多培养创新思维的培训班,所较的就是改变思维方式,人们不惜花大价钱,趋之若鹜,之所以如此,因为很多人都希望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为凭借这种思维方式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创新了。我以为学琴棋书画、唱歌跳舞都可以有学习班,唯独创新的能力不能在学习班上学到,因为一种新的思想,一个新的发明都不是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思考出来的结果,而是广泛且深入地学习之后,通过常规思维而产生的成果。
很多人把创新看得太简单了,以为创新就是能想到一个好的点子,想到一个一个别人没想到过的创意就能带来无限利益,每天坚持想几个点子,按说总能有一个管用。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能想到的都是许多不切实际的点子,从来没有一个靠谱的、有效的点子呢?这就要理解人类的思维机制。
我们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看起来好像凭空来的,好像湖面突然冒出一个泡。其实每一个点子的呈现,它都源自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就是一个人全部知识的集合,因为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各不相同,即便面对同样的事情,其所产生的想法也必定不同。
用饭店来比喻的话,人的知识体系就好似饭店里的种种食材,来饭店点菜的客人,相当于外在环境的诉求。我们的点子,则好像做成的一道道菜。
饭店如果经常买菜,饭店的食材就丰富,客人想要什么菜,我们就能马上做出他满意的东西。反之,饭店如果不经常买菜,那么端出来的东西就总不能让他满意。反之,饭店里的食材越丰富,它就越不会被客人的诉求难倒。
同样,面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一个人总是没有好点子,只是因为他的知识储备不够,现有的知识体系不足以生成好点子,反之,一个人总能产生充满新意的点子,正是因为他的知识储备极丰富,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儒家角度,可以给出一个十分与众不同的答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我们小学就在语文书上学过。不是一边温习过去,一边了解新的知识,好像小学生先写作业去温故,然后又预习明天要学的内容,这是一个好学生,不足以做一个老师。
温故而知新,这一句的重点不在温故,也不在于知新,而是在于中间的“而”字,论语中的“而”,都表达一种前面和后面的同时性。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温故的过程当下就是知新的过程,为了知新而去知新,不可能达到目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见到旧的也以为新,见到新的又不认识。只有熟悉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才能知道何者为新。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形势》
举一个例子。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制度全世界都没有,是一个绝对的创新,我们至今会说,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新。
一国两制可以说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政治难题。一国两制真的是凭空发明的吗?不然。我们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觉得一个东西新鲜,只是因为我们对太阳底下的事知道得太少。一国两制在中国历史里有原型。儒家的政治思想,有一个所谓存二王后的制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制度。所谓“存二王后”,就是新王朝建立后,不能把前面朝代彻底抹杀,而是要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子孙遗民为诸侯国,允许前朝遗民在其各自的封国上保留前朝的典章制度。
如周朝的诸侯国里有宋国,宋国就是商朝的遗民之国,它们虽然也是周朝的诸侯国,但沿用的完全是商朝的风俗之都。还有一个小国叫杞国,杞人忧天那个人的祖国,杞国是夏朝的遗民之国,还是按着夏朝人的制度生活。
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个朝代在周朝都看得见。这样,既尊重的一些前朝遗民的意愿,又每当周朝的典章制度出了问题,就可以到这两国去学习、借鉴。与此同时,前面两个朝代遗留下的国家出了问题,那我们也可以马上意识到这种制度为什么会出问题,用以反观自省,检查自身。
不妨说,存二王后的制度,其精神与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并无根本不同。
按照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说法,邓小平和朱镕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因此他遇到新的问题,能够调动旧的知识来应对。反之,一个人对古代典籍没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就肯定不能拓展应对当下局面的新思路。
严格说来,一切创新都应该是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只有回到根源所在,才能够创新。个人有多大的返本能力,就有多大的创新能力,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就多多少真知灼见。
儒商
儒商不是一个新观念,今天提倡儒商,好像是让商人多加一个负担,只做商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每天殚精竭虑,非常辛苦,何必又高标准严要求,要我们做儒商?
之所以有这种人之常情,因为我们常常有一种观念,那就是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时间越多,收获就越大。如锻炼身体,在其上投入的时间越多,收获就越大;农夫种田,在田里的时间越长,相应的收获就越好。学生写汉字、背单词亦然。
在单纯的事情上,的确是越是专注于一件事就越有收获,但是,在复杂的事务上,这种通过专注于一件事而获得收获的路线是否还行得通?
譬如想写好文章,在书斋里一天写十个钟头也不可能写好,他一定文思枯竭。这时候他应该走出去,因为一个人必须深刻地了解人性、了解社会和自然,写出来的文章才自然好。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诗犹是小道,从事商业,不像写汉字、背单词那么单纯,它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妨这样说,一个商人要是只想做一个好的商人而已,他就一定做不成好商人。
对于复杂的工作,经商也罢,从政也罢,从事艺术也罢,洞悉天地人文,然后才能聚焦到具体的事业至上。越是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人心,本职工作就会做得越得心应手,只有本业以外的全部见识都提升了,本业上的见识才会水涨船高,处置相应问题才能游刃有余。就好像你的放大镜越大,聚焦点就越热。
或有人问,做商人诚然是需要大量的、商业以外的知识积淀,那么我们博览群书,增广见闻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选择读儒家经典?
第一,人要是只是博览群书而已,则其知识势必不成体系甚至彼此矛盾,人会变成知识的无机堆砌,变成人肉搜索引擎,亦即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不知道。
古代的书分经史子集,经只是四书五经。为什么管这些书叫经?经,经是织布机上的经线,有了竖着的经线,无数纬线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紊乱。孔子之学则好像先给人一个坚固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任何正确的知识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错误的知识则不足以容纳其中。
除了经典的独特性。有两样最为重要的资源,只有儒家能给现代人,别的学说提供不了。
一个是儒家独有的修身之学,一个是儒家在数千年历史中所积累的实际管理经验。它们合起来,就是内圣外王之学。
先说修身对于商人的意义。创业须有根本,这个本不是资金与机遇,而是自己,创业须在自己身上创。什么样的人,创什么样的业,一个人的事业,不是这个人之外的东西,只是个人的外延。人好比灯泡,人的事业好比灯光,大灯泡的灯光一定照得更远,小灯泡的灯光一定照不远,黄灯泡发出的光也是黄色,红灯泡发出来的光也是红色,灯光或明或暗,只由灯泡决定,事业同样只系于做这份事业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中国人常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平天下,在治其国,如何治国?在齐其家,家风整肃。如何齐家?在修其身。所谓修身,就是健全我们自身。
商人没有修身意识,非但事业失去了根源,也难以安顿自己商业之外的生活。譬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甚至自己和自己的关系都不好。因此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不光是呼吁修身,还非常具体精细地教我们修身的办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说到管理学,则我们通常认为管理学本来就是舶来品,中国并没有管理学。中国现有的管理学,一种是古典西方管理学,一种是现代西方管理学。
西洋古典管理学的理路,是侧重于生产效率,以创造价值为本。把人当成“经济学意义上的人”,一个创造价值的机器上的零件而已,竭尽他们的力量,坏了再换一个。其好处,在于团体整齐划一,层次分明,其弊端,在于工人没有积极性,导致罢工、工会的建立,甚至共产主义运动也由此兴起。
现代管理学思路:是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组织效率。个人的情趣、气质必须得到充分的解放,不需要尊卑等级,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主宰。
这种管理观念的弊端也很显著。那就是无集体,无纪律、无忠诚。下级僭越上级成为一种常态,变成乌合之众,或者只是利益共同体。
中国自古没有管理学这个名目,但中国又是擅长管理,因为从时间角度来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至今不间断的文明;从空间上来说,古人管理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民族,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在这样长的时间和空间里保持一个文明的兴盛,这本身就积累了无以伦比的管理经验,这不止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儒学对全人类的贡献。只不过,我们不管这门学问叫管理学,而是叫政治学。
在西洋政治观念里,政治是政治家的事情。在传统中国人的思路里,政治学则可大可小,因为对政治的定义不同。什么是政治?孔子说得最好,“政者正也”,政治的本质,就是引导身边的人走上正路。因此,政治无处不在,大有国政,中有团体之政,也就是今天的公司、企业,小有家政,个人有私政。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们的同构性。
国家有国家法律,公司企业有制度守则;家有家规,个人有个人的生活规范。
国家有发展经济问题,企业也要解决盈利问题。家庭有收支;个人有理财。
国家有外交关系,企业公司有人脉关系;家庭有亲戚邻里等关系,个人有人际关系。
国家有教育职能,公司企业有人才培养,家庭教育子女;个人要自我提升。
古代的政治学,或者说儒家式的管理,分为人事管理和制度建设两方面。
人事管理,分为组织、决断、识人、行政等方面;制度建设,则包含土地制度、政府组织制度、选举制度、税收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等等,他们安顿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制度在今天都不能用,就像我们今天的制度拿到古代也不能用一样,但是,在恰当的环境,他们就是最好的制度。我们学这些制度,不是为了生搬硬套,而是为了领会古人建立种种制度背后的用心,然后有以应对层出不穷的状况。
故而说,所谓儒商,不是在商上多加一个儒字做负担,而是用一个儒字来成就商字,单独一个商字可以走,但是走不远,它也可以成功,但是绝无可能获得圆满的成功。只做商,就做不好商,儒不是商的负担,反而是成就最好的商的必要条件。
最后再说几句。
儒商说了很多年,但是坦白讲,效果不好。儒商更多是一种人设,饮茶焚香,听古琴,戴着手串,书架上都是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之类。儒商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就是因为不肯扎扎实实读书。这次讲座,只是强调一个字,那就是学,学什么?学经典,真想做好商人,就应该读经典。不亲自读一下,你就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不会觉得遗憾。
或正在从事商业工作,或准备创业,一定要废掉走捷径之心。就像农夫种田,每一个农夫都知道种地没有捷径,你可以欺骗土地,但土地不会欺骗你,你给它几分耕耘,他就给你几分收获。现代人却往往不如农夫,总以为做事业、长智慧是有捷径的,种地求捷径,只是没有收获,学习求捷径,却不止没有收获,反而一定有害,所谓欲速则不达。什么时候知道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走上最快捷的那条路了。
读书学习是快乐的事,但读书学习也不是一开始就快乐的事,真正对我们有好处的东西,一定不是看起来很容易亲近的存在。譬如泡热水澡是舒服的,但是刚进到热水里面总难以忍受,恨不得跳出来。人必须先经过一开始枯燥乏味,才能渐渐不觉枯燥,渐渐觉得有滋味,然后才能觉得快乐。在场有许多跟我一个字一个字研究四书五经已经三年的同学,有绵阳的,也有成都的,他们也是商人,不止事业,家庭生活、个人修为、见识都有比较显著的提高,比较令人欣慰。
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老师说得对,我也想读书,我也知道我该读书,但就是静不下来心,不是心静了才能读书,而是读书了才能心静。对这一点,我们不妨去试试看。
9月21日讲於绵阳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许石林】廉政公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