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珍】儒家何以重修身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9-17 00:17:40
标签:修身

儒家何以重修身

作者:张文珍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八月十五日癸丑

          耶稣2019年9月13日

 

修身,就是修德,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修身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其内涵是通过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修身能够抑恶彰善、濯污扬清,成就道德高尚之人。古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秦汉以后,董仲舒、扬雄等人则认为性兼善恶。不管怎么样,人性只是一个内在的、潜藏的某种可能性,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须下一番结结实实的修身功夫。孔子认为每一个个体后天所生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即所谓“习相远也”,《尚书·太甲上》曰“习与性成”,也是此意。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但这四种道德情感只是“善端”,即善的萌芽,能不能显露出来且成长壮大,有待于后天的努力,需要自我修养、爱护、培养。就像树苗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润,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斧斤砍伐、牛羊啃食,再好的树苗也会夭折。他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疾恶、有耳目之欲,故必须制定礼仪法则和制度规范,强制人们遵守。董仲舒认为人性兼善恶,善须后天着力培育才能成就。他举例说:“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即是说,虽然善是一种先天的禀赋,若不加以修炼,也可能会成恶。总之,自先秦以来,思想家们不管对人性的认识如何,但都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唯有修身才能抑恶扬善,成就世间最高贵的人。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记·大学》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因为一个人首先处于家庭关系之中,是家庭中的一员,他或是为人父或是为人子或是为人夫,那么修身之后,可以为一家表率,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家庭和睦团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和和美美、其乐融融,那么就会国家太平、天下太平。孟子把这一过程说得更为直接:“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朱熹注曰:“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使家齐、国治、天下一统,个人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品行情操,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修身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更好地发挥示范群体的表率作用。儒家文化特别重视执政者的道德修养,认为他们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头作用。有人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是对“政”的最佳诠释。正人先正己,执政者自身端正,才可要求百姓端正。要想使执政理念迅速实施,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因为为政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力,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与示范效应,他的一言一行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风尚、一种榜样,民众不知不觉在模仿学习。如果为政者正直无私、清正廉洁,那么上行下效,民众自然就走正道,即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为政者胡作非为、营私舞弊,那么他在民众眼里就威信扫地,指令也得不到贯彻,即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说,要想正别人,须先正自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曾以伯夷、柳下惠为例说明圣贤之士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良好的影响带动作用:“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孟子还强调应把道德修养高的人置于领导地位,他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道德高尚之人适宜居高位、担重责,因为其地位高,大家仰望之,其所作所为会产生广泛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反之,如果居高位者道德堕落、品行邪恶,就极容易把恶劣的影响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产生不良后果。《孟子·告子下》记:鲁国打算任用一个叫乐正子的人治理国政,孟子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得夜不能寐。朋友公孙丑问孟子乐正子是否很坚强?孟子说不;公孙丑问是不是乐正子非常聪明有主意?孟子回答不;公孙丑又问是不是乐正子见多识广?孟子的回答依然否,但他接着道出自己高兴的原因:“其为人也好善。”可见孟子认为为政者有“好善”的品德胜过足智多谋与精明强干。为什么“好善”如此重要呢?孟子说:“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意谓,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当政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能把良善正直之士吸引过来,大家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就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