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
道德是家风的底色
原标题:《杨朝明委员:道德是家风的底色》
作者:杨朝明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廿五日乙未
耶稣2019年6月27日
家风是世代积淀、慢慢形成的,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
中国好家风源自圣贤之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说:“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诚孝”二字包含了太多内容,举凡真诚、勤劳、仁爱、循理、敬重等美德都可以包含其中。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人父母者莫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确立了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向规定性。于是,圣贤教子的借鉴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新发现的战国竹书有《保训》篇,记述周文王临终教子,他告诫武王姬发要敬德守中,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家训”。周公也曾教导长子伯禽,希望他礼贤下士,谦恭待人。孔子教子影响更大,他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的“诗礼庭训”成为孔氏世代相传的家风,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许多家训、族规的灵魂,不知成就了多少个人与家庭。
别以为圣贤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其实正是他们的教导铺染了中华传统家风的底色。孔子强调“学诗”“学礼”,实际是重视诗、书、礼、乐,本质则是明理正心。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政治国,教化人心,诗书礼乐各有其用,诗,启迪性情,让人温柔敦厚,是为化民之先。礼,规范人之举止、约束性情,使人恭俭庄敬,乃化民之要。乐,感染陶冶,使人广博易良,此为化民之本。兴,起也,始也;立,初成也;成,完成也。孔子教子和教育门徒学习诗、礼,正是由于诗礼是为学初基,是成就“文德”的第一步。诗礼本一体,春秋时期有“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传统,本身就是一种礼仪,其礼义则关涉人的素养。
在孔子以前,士人的培养与诗书礼乐紧密相连。《礼记·王制》说:“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这应该是西周春秋时期的普遍情形。诗书礼乐为先王政典,王官之学衰落后,孔子举起私学旗帜,收徒授学,进行诗书礼乐之教。《孔子家语》记载说:“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导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孔子的诗礼之教与周代王官学密切相连,目标也是成就人的“文德”。
欲明德,先成道。有了正确的价值与信仰,才能呈现出好的德行。孔子强调“志于学”“志于道”,强调的就是人生的方向。尧舜之道、文武周公之政,正是道之所在。孔子儒家继承诗礼传统,看重的是其对德的引导功能,人在诗书礼乐的教习中启发心智,在观摩演习中得到感化,正如《乐记》所说,先王之制礼乐“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重视诗书礼乐之教在于“善其教”,是为了导人去恶从善,使社会与政治达到更好境地。
尽管“德”的内涵有一定变化,但重“德”却是三代相沿已久的传统。儒家诗礼教化也以“德”为先。《乐记》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对于礼乐都深有所得,称为有德。德就是在精神与理智上的完美获得。诗、礼教化有历史渊源,也有历史演变的过程。义与利应该有机统一,就像情与理不可分割,就如同诗与礼密切相连,诗书礼乐自然也不可偏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如果要更好地取利,就不可不讲德义!
孔子“学诗”“学礼”的过庭之训,影响后世既深且远。和谐传家训,诗书承家风,“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读书足贯古今事,忠孝不迷天地心”,这些表述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众多家庭家风的主旋律,许多的《家训》《家书》、楹联、中堂,都告诫年轻人发奋立志读书,他们讲论读书顺序、方法与意义,一般都会要求首先攻读儒家的《诗》《书》《礼》《乐》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这有助于“开心明目”“修身利行”,读书为了明理、亲贤,为了成就一个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的大人、君子,如果方向模糊、道理不明,则难以立身处世,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堕于小人之类”。
据说,曾国藩先生讲到,看一个家族能不能兴盛,可以看孩子们是否做三件情:第一,早起。这是修身的问题;第二,做家务。这是齐家的问题;第三,读圣贤书。这是正心的问题。读圣贤书在于明道明理,矫正方向,而早起和做家务则是勤奋行动与切实体验,以了解生活不易,品味酸甜苦辣。而这,不是读书可以得到的。中华家风就是这样注重敦化德行,教人修身、立德、成人,更好地为人处世,《大学》就是成就“大人”之学,“大人”之“大”在于做人的气象与格局,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一切的基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修道立德的意义,多次特别谈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具有现实关切和文化战略意义的洞见,直接而积极回答了两个相互关联且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道德?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地生活?国家要兴旺,个人要立身,离开道德是不可思议的。看起来这只是说国家和个人,实际却包含了由大而小、从整体到个体的许多方面,包括了诸如“企无德不盛”“家无德不旺”等许多意涵。
家风就是民风,是社会道德的折射。家道就是家风,家道正就能呈现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决定于家庭成员的个人品德,影响着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在当今中国,应当大力弘扬中华诗礼家风,继承传统家教的内在精神,在亿万家庭中铺染道德的底色。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