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6-25 21:04:47
标签:《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

作者:孟宪实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西元2019年01月23日

 

 

 

唐太宗治理国家成绩出色,因为他使用“贞观”为年号,史称“贞观之治”。记载贞观之治的史书有《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但就丰富性而言,都不如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如果从古代典籍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治国理政著作,《贞观政要》应该不会落选。作为唐代历史学家,吴兢编撰此书,目的是为了给唐玄宗提供学习榜样。在序言中,吴兢高度评价贞观政治,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岂止有唐一代,整个中国古代后半期,凡是努力治国的政治家,多以《贞观政要》作为必读书目。明宪宗为《贞观政要》作序,写道:“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尤莫若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于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辈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献可替否以辅治于其下,君明臣良,其独盛也宜矣。”清朝乾隆也说:“唐贞观,太宗以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诸人,布列左右,相得益彰。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下者,未有如此之盛焉。”

 

《贞观政要》因为根植于贞观之治,尤其令人信服。从史学家到政治家,都把贞观之治看作是古代中国治国安邦的典范,又把《贞观政要》看作是贞观之治的理论与历史的总结,自然无不推崇。古代思想家特别偏重政治思想,各家各派都有一套自己的政治学说,如何治国安邦,真知灼见迭出。然而,思想家们的论著,多以理论为核心,实践性方面,常常会打折扣。而以“贞观之治”的成功实践为基础、综合先贤论断、提取治国理政的经验,以作为后世的榜样,《贞观政要》在这类著作中显得卓然独立,颇有可读之处。

 

一部《贞观政要》,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体会来。吴兢把唐太宗的言行事迹,分作10卷40篇进行记述,就当时的政治特色而言,围绕君主治国,已经概括得很全面。如果从唐太宗的视角看,应该更能直奔主题。唐太宗对于自己的治理成绩很自信,他在写给太子的《帝范》一书中,对于治国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一是克己纳谏,一是以人为本。克己纳谏主要是制度理性问题,而以人为本则涉及朝廷的政治方针、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朝廷与社会互动等多层次问题。

 

“以人为本”,更准确的说法是“以民为本”,因为唐太宗的名字中有“民”字,唐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回避使用“民”字,于是成了“以人为本”。在早期的儒家经典《尚书》中,主张“民惟邦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孔子把这个思想具体化为争取人民的信任,认为“民不信则国不立”。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说,而荀子则把人民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规律。这个思想系统,即民本主义思想。唐太宗经常引用荀子的说法,足见他对民本主义传统是有清晰认识的。唐太宗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新体会。

 

唐太宗不是思想家,他之所以熟悉中国的民本思想传统,除了接受魏徵等大臣的影响与阅读书籍以外,社会现实的警醒应是一个重要原因。贞观时期的君臣大都经历了隋亡唐兴的历史进程,有很多深刻的印象与感受。隋朝本是一个富强的朝代,统一南北朝,完成了大一统的历史使命。隋亡多年以后,唐太宗还在和他的大臣们讨论,隋朝遗留在关中的粮食究竟还能吃多少年。然而,如此富强的隋朝,却在人民的反抗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唐太宗是这些历史的亲历者,看到隋朝的崩塌,如同看到泰山崩塌在面前,自然而然地深刻体会到人民力量的强大。如果不想走隋朝失败的老路,就必须认真思考隋朝的教训,由此他发现了以人为本传统的可贵。人民就像水一样,水的力量在平静时常常被忽视,只有眼见大水覆舟的时候,才会发现水的强大。唐太宗因此感叹“民甚可畏也”,这是发自心底的认知。正因为唐太宗和他的朝廷对于隋朝的失败都感同身受,所以,以人为本在贞观时期才能够形成连续的政策,国家意志由此体现得比较明确。读《贞观政要》会有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唐太宗君臣讨论隋朝问题的记述遍布全书,隋朝的教训让贞观君臣赢得了民心。

 

“以人为本”是贞观之治一条成功的路线。思想上重视人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贞观朝廷深知人民的困苦来自赋税过重,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制度,贯彻藏富于民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政治安定的根本保证。贞观时期之所以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和谐景象,就其实施的以人为本政策而言,是有必然性的。所以,唐朝以前,古人习惯于把尧舜禹“三代”作为卓越治理的代表,而在唐朝以后,古人则通常把贞观之治看作卓越治理的代表。

 

“以人为本”,从早期的思想家来看,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懂得民间疾苦,从而在制定政策、改革制度的时候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唐朝总结历代政治经验教训,深知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所以政府拥有土地的时候,法律规定要先从无地、少地的家庭开始分配。努力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可以耕种,不允许土地随意买卖,凡此等等,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的起码生活水平不会下滑,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底线。贞观时期的以人为本政策,至少体现了朝廷是看重长远政治利益的。

 

历史是发展的,以后来的理论衡量从前的历史,自然会发现历史的许多局限性,但历史的研究更应该以同时代的情况对比观察。中国古代,以民本主义传统而言,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都是陈旧的,但在当时的世界上,我们还难以发现与民本主义思想可以等量齐观的理论。与尚缺乏先进理论指导的国家相比,民本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中国,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是正常的。如果仔细分析,民本主义显然还存在一些现代性的因素。

 

贞观之治发生的时候,是秦汉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日益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摆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政治,主张实施三省制、科举制等新制度因素,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继承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成果,唐朝迈开了历史性的脚步。用《贞观政要》的话表述,即“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贞观之治,是传统中国文化治国理政的一个榜样,其治理智慧对后世启发良多。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