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前沿”第十四讲:李长春主讲《重估“霸道”》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06-11 23:02:22
标签:李长春、霸道

原标题:“哲学前沿”第十四讲:李长春老师讲“霸道”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初九日己卯

          耶稣2019年6月11日

 

2019年6月6日上午,中山大学哲学系18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课程第十四讲——《重估“霸道”》,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室开讲,主讲人为我系李长春老师,主持人为我系陈少明老师。

 

 

 

▲讲座现场

 

 

 

▲李长春老师

 

李老师以近年来的政治哲学研究热潮为背景,针对以往将“霸道”与“王道”截然对立,以“霸道”为“坏政治”的看法,提出“什么是‘霸道’”的问题,以期重新审视古典儒学对“霸道”的理解,反思“崇王黜霸”的观念对于近世以来中国思想和政治的影响。

 

李老师首先指出早期儒家的理想政治不仅有“王道”,还有尧舜所代表的“帝道”;“霸道”并不是儒家对政治状况的负面描述,它同样蕴含了在混乱中寻求相对合理秩序的追求,也属于德性政治的范畴。

 

随后,李老师通过追溯“霸(伯)”与“霸道”一语的原义,指出“霸道”的精神是“尊王攘夷”;又通过细察孔子对于“霸政”的态度,说明孔子正是从公共性的政治标准和政治德性出发,积极肯定齐桓霸业,这与宋明理学家从个体性的伦理原则和伦常德性出发,否定霸者德性的立场存在根本差异。在《春秋》经传的阐述中,霸政更接近于德政(德性政治),而非力政(实力政治)。霸业成立的关键在于“信义”。“霸道”中含有“王道”的因素,“王道”既由“霸道”提升和转化而来,也需要借助“霸道”得以实现。

 

在此基础上,李老师重新解读孟子“王霸之辩”的相关内容,认为孟子对于“霸道”的贬低和对“王道”的推尊,实为面对诸侯称王局面时的政治修辞和思想策略,其在思想上仍然视“霸道”为一种德性政治的体现。与之相应,荀子则明确区分了政道的不同层次,将“霸道”置于“王道”与“强道”之间,赋予“霸道”以“立义”、“贵贤”等新的内容,并将实现“霸道”的途径归结为“立信义”、“修友敌”。荀子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两汉儒学对于“霸道”的理解,在汉代,“霸道”的含义进一步丰富,其意义得到充分的肯定,“霸道”甚至成为“王道”得以存在和实现的依据和基础。

 

其后,李老师先后梳理邵雍、程颢、程颐、陈亮、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对“霸道”的界说,指出虽然有部分理学家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汉儒关于“皇道”、“帝道”、“王道”、“霸道”的划分,但“霸道”一般被理解为力政(实力政治)。从二程开始,政道被压缩为“王道”和“霸道”。相应地,尧舜由“帝道”的寄托变成了“王道”的化身,尧舜与三王(三代)、大同与小康的差异被模糊,同时,对“霸道”的评价愈来愈低,最终导致“霸道”被完全贬低为功利政治,彻底与“王道”决裂和对立,甚至成为一切“坏思想”和“坏政治”的始因。李老师认为,理学家之所以从根本上否定霸政也是德政(德性政治),是因为理学家不再从政治德性出发评价“霸道”,而是从“公私之辩”出发,把一切实现现实政治目标的政治考量都视为“私心”、“私意”、“私智”,并刻意强调霸政中兵刑的因素,将“霸道”与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混为一谈。

 

李老师进一步指出,宋明理学中王霸二分的思想,对后世形成的二元论的政治思维、唯道德主义的政治评价和泛和平主义的政治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窄化了政治思考的空间,“好”和“坏”的二分被错置为“理想”与“现实”的区分。它把政治领域看成道德领域的延伸,习惯以伦常德性而非政治德性衡量政治家,最终又导致了现实中政治领域与道德领域彻底分裂。它忽略了政治体之间的永恒对抗和冲突,只能从政治体的内部治理维度理解政治生活,无法发展出成熟的敌友政治,缺乏在政治体生存竞争之中胜出的能力。

 

重估“霸道”的意义,不仅可以回归孔子“见之行事”的传统,充分肯定汉唐历史和汉唐文化精神;也能够避免二元论的政治思维,拓展政治思考的空间,发现不同的政治类型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和向上提升的可能性;还能能够重建政治与道德的适度平衡,以政治德性而非伦常德性要求和评价政治人物,最终回归德性政治;此外,还能正确认识内部治理与外部冲突的关系,将德性与力量适度结合,形成敌友政治的基础,承担存亡续绝的人类义务。

 

最后,陈少明老师为讲座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及其思想渊源做出阐述和评介,李老师依次回应了在场同学的提问。本次课程在全场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