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会讲”(第四期)暨“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主义慈善文化之对比”报名启事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9-06-11 23:00:41
标签:慈善文化会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会讲”(第四期)公告

 

01背景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我们以“体/用”思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来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认为“体”是根本性的,表现为基本理念、规律与价值观;“用”是从生性的,表现为工具、行为方式、组织制度等等。我们以慈善文化为具体切入点,实则意在研究文化变迁过程中如何建立“新中体”与“新中用”,以及“体”与“用”如何合一的问题,最终目的是建立“体用合一”的中华新文化。自2018年12月以来,会讲已连续成功举办三期。本期会讲主题是“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主义慈善文化之对比”,意在用“体/用”思维来具体分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慈善文化。

 

当前中国慈善领域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现象、新特征,表明中国慈善正在经历从“前现代慈善”到“现代慈善”再到“后现代慈善”的演化,当今中国总体慈善形态是三种慈善模式的叠加,呈现为一种“超慈善”形态。如何实现三种慈善模式的顺畅叠加?是否需要在弥散化的时代确立一种主导性的慈善价值观?这是当前亟需解答的理论问题。

 

作为“前现代慈善”,传统中国的儒家慈善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立足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呈现出一种自发性、内生性的特点。“仁者爱人”的恻隐之心,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扶危济困的慈善传统,也对传统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慈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的推动,中国传统慈善以扶危济困为主,慈善主体与客体呈现出熟人化的特征,熟人文化导致受助对象范围狭窄,即使是现代中国的慈善也仍然集中在扶贫济困、救助老弱病残、救助自然灾害等方面。面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文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儒家慈善文化的理念与传统,应该如何继承扬弃,又将如何转化?

 

作为“现代慈善”,当今中国的自由主义慈善文化是一种工商文明,源自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文化。自由主义就是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它既是西方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主导目前中国慈善领域的价值观。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是个体自愿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或公众福利的无偿捐赠行为,具有社会化、制度化、组织化、规模化、开放性、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在慈善主体与客体强调一种“陌生人伦理”,超越血缘、族缘、乡缘、地缘的限制,尽可能一视同仁。这种现代慈善的文化渊源来自何处?这种现代慈善的定义有何合理性与局限性?如果说慈善的核心内涵是“利他”,那么自由主义慈善文化内在的“利己”倾向,正面临着怎样的伦理困境和实践难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自由主义慈善文化的逻辑,又该如何看待其实践?

 

对于中华现代慈善的建立而言,吸收儒家慈善文化的合理精华,调试自由主义慈善文化在中国的适用性,将是取长补短的必由之路。实现二者的对话,也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儒家“仁爱”与自由主义的“博爱”究竟何种关系?又如儒家的“恻隐之心”与自由主义的“公民责任”应该是何种关系?诸如此类,如何实现儒家慈善理念的现代转化也将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总之,本期会讲聚焦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主义慈善文化之对比,以期在不同层次的问题对比中激发灵感,在层层深入的古今中西思辨中获得启发。对比的目的,既是为了通过比较来加深对双方的理解,也是为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终为创建“新中体”、“新中用”服务。

 

02议题

 

主题: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主义慈善文化之对比议题一:儒家慈善文化的理念与传统议题二:自由主义慈善文化的逻辑与实践
议题三:儒家慈善理念的现代转化

 

03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

 

04规模

 

本期会讲向所有关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开放,以相关研究或实践经历为遴选标准,参会嘉宾人数限定为20人。

 

05时间

 

2019年7月5日(周五)9:00-17:00。

 

外地参会嘉宾可于4日报到,安排入住;京内参会嘉宾于5日上午九点前报到即可。

 

06地点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07费用

 

本会讲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将为所有参会嘉宾提供会议用餐,并为京外受邀嘉宾提供两晚住宿以及往返交通费用。

 

08回执提交时间

 

提交回执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6月27日24:00。

 

请通过电子邮件发至邮箱cipsi@ruc.edu.cn,提交时请在邮件主题栏标注“第四期慈善文化会讲+姓名+单位”。

 

09联系人

 

庞景超15652970038,cipsi@ruc.edu.cn
李毅18811228211,cipsi@ruc.edu.cn

 

10回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