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锋作者简介:任锋,男,西元一九七七年生,晋地介休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理论,政治文化。著有《道统与治体:宪制会话的文明启示》《治体代兴:立国思想家与近世秩序思维》《儒家与宪政论集》(杜维明、姚中秋、任锋合著)等。 |
任锋著《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出版暨后记
书名:《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
作者:任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作者信息】
任锋,山西介休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政治思想史》学术编委,《中国政治学》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历史政治学。著有《道统与治体:宪制会话的文明启示》等。
【内容简介】
治体论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积累既久且深,最能体现传统关于政治体系思索的意向和重心。它从一种零散模糊的言说转变为自觉而精密的观念形态,得益于宋学由变革思维向立国思维转进的精神洗礼。近世新儒学以追求经世义理的旨趣极大推进了治体论建构。理学家运用体用论开辟了治道、治法、治人三要素关系的新思路,浙东儒者群深入反省变革思维从而促成了立国思维的成熟。经制事功学注重纪纲法度的制度性构成与变迁,突显出以治法为中心的思维特质。政治权威与共治的整合、公共性的法度化宪制化是近世以来政治社会的根本议程。据此罗盘与标尺,《明夷待访录》展望新王当立,体现出野人先知对近世立国思维的激反与吸纳。构成现代共和缘起的精神质素和智识资源,在晚清以来“正黄”激起的对话论辩中可获得重新省察。
【目录】
导论
再造家国:治体论与近世秩序的公共性与法度化
第一篇
第一章 治体论的思想渊源与近世演进:从贾谊到司马光
第二章 “体乾刚健”:二程经世思维的非常气质
第三章 “周礼致太平”:李觏的礼治变革论
第二篇
第四章 抗衡内转:薛季宣与经制事功学的发轫
第五章 经制事功学的精密化:陈傅良论立国传统中的“恢复”
第六章 立国思想家的风云际会:吕祖谦与治体思维的二重性
第七章 唐仲友经制之学的治道与治法
第三篇
第八章 立国规模的本旨与成宪:陈亮论治法和治人
第九章 甄定统纪:叶适与治体论的事理思维
第四篇
第十章 从治法到心法:朱子和陆象山的理学治体论
第十一章 近世治体论的公共理念与实践意识
第五篇
第十二章 吕中与近世治体论的系统化
第十三章 革命与更化:立国时刻的治体重构
第十四章 从放逐君主到“以儒立国”——《明夷待访录》、正黄与现代共和缘起
余论
附录:重温我们的宪制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
【示读者
推敲十五载,五十九万言
治体书未竟,洛阳不少年
张师经世篇,余公朱子界
时念宾四训,不敢负公权
明夷待访录,经制在成宪
苍茫把示君,倚天呼宝卷
【后记】
这部书稿的构思写作,始于十五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博士僧”。弹指一挥间,如今已是人到中年。书稿伴随我走过香港清水湾、深圳梅山、天津南开园,又经历了这些年的京城漂流。就像身边的另外一个孩子,长成了你原初没有料想到的模样。
这个稍显漫长的思考和写作旅程,是要解答自己心头的一大问题,那就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传统渊源。我采取的方法,是自宋代溯源循流,思考宋学兴起以来近世政治思维的演进。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南宋经制之学,之后的研究逐渐把视野拓及南宋浙东学术和理学、明清思想,上追北宋诸大儒,下瞰明清转折期,再进入晚清以降的转型时代。眼前这部书稿,算是对于这个大问题的初步答问吧。
适逢戊戌变法两甲子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念,新的共和政制也已有七十春秋。变革、变法对于现代国人的浸染薰炙可谓深入骨髓。本书探讨者,触及对于近世变革变法运动的思想文化反应。南宋的立国思想家著述,让我们看到了近世变革思维向立国思维的演进,明代立国思想又承其冲力而演奏出一曲曲悲歌壮志。
治体论是本书意在揭示的中国政治传统之一大主线,它经历了自觉意识的世纪尘封,却仍在以不同方式潜行于这片大地之上。变革和立国、政治社会中心建构及其法度化、宪制化,是我们透视近世秩序重构的中心视角。值此改革事业深水跋涉之期,重温先贤们在近世兴衰中的深思熟虑,或许能给谋求民族复兴的今人一些启迪和警醒。这一
议题的重揭,也蕴涵着更为广大的现代启示。
每每慨叹,当下的中国政治传统研究,愧对先哲先贤留给我们的无尽宝藏。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史的研究和教学,晚近处于严重的僵化和迟滞状态。这个广阔领域的整理、开掘与扩展,急需具备人文学科功底、社会科学素养和实践问题意识的学人来担当。对于一个古老大国的文明自信和政治成熟,这个事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吾侪所学,关世运也。
由于迁延岁久,本书各章并非先后逐次完成,其间难免疏旷不齐,还望海内外学友赐正。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将其纳入丛书,促其问世;感谢家人和同事多年来的支持和鼓励。责任编辑马明先生自秋徂春,敬业不倦,见证并鼓励了拙著最后时刻的分娩,研究生胡云、沈蜜、简佳星和马猛猛帮助校对、提供文献信息,特此致谢。
书稿献给导师张灏先生,他对智识生活的沉挚之情令我感佩,对于历史文明的幽暗性拷问使我敬畏。最后,允许我向钱宾四先生致敬,先生于沧海横流之世,礼先王,续绝学。
任锋
二零一八年十月初作
二零一九年元月、二月再订于北京世纪城
【答诸君问】
1.英文标题statesmanship and Zhi-ti,对应“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
立国思想家是今人从身份角度进行的界定和切割。历史上,司马光、苏轼、陈亮、叶适、宋濂、方孝孺、张居正、黄宗羲,这些人当然不只是思想家,而首先是政治家,是经世意义上的实践者和思考者。史华慈先生用statesmanship来翻译“经世”,张灏先生认为深有洞见,远过于statecraft (治理术)。这里采用。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中国传统可能要比在西方更为充分,这也是中国政学结构的一个核心特征吧。至于“治体”,目前没想到恰当的翻译,不如就这样拼音化表达吧。希望诸君读后,能给我更好的建议。
2.有学友观感,此书是在打造中国历史政治中的建制派?
作者心中有一个陈寅恪之问,即先生所谓华夏文化至天水一朝达到鼎盛,今后复兴,必从此而再度生发。这也是钱穆先生论三百年,必从宋学始的宗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周全而深入地把握所谓近世政治思维。本书拈出变革思想家与立国思想家这一对区分概念,勾勒治体论传统这一主线,意在从
回望陈寅恪之问。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近世政治思维中的大结构、结构性张力。以往多注重理学心学,本书重点剖析经制事功学,但总体想要呈现心性本位与事理本位两个治体论模式的共识与分歧。黄宗羲的确是这两个模式的一个大综合,而钱穆对这一综合又有两方面的继承发挥,即学校论的宪制尊崇与治法论或曰制度论的保守化辨析。(这种方法论意识主要来自史华慈和张灏的学术传统)。
陈寅恪之问是守先待后,钱穆的政学私言同样如此。现代中国共和必须要认真回顾近世政治思维这一前提基础,才能为自己的现代展开辨识道路。以梁启超为例,诚为引进政体论国体论的第一推手,但其共和政思处处隐含治体论传统的影响。孙中山,毛泽东概莫能外。当然,这已涉及治体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对于主权论、立宪论、政党国家的包涵吸纳。
3.自省:十五年探索心路,大概也是经历三阶段:首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继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又进一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第一阶段,文献基本事实的熟悉和深入消化,十多年。从最早研究经制之学开始,什么是经制,什么是纪纲、法度,什么是国本,如何理解事功,如何理解实践,如何理解礼臣,公论是什么玩意,公法又是什么,以法为治怎么讲,治道治体如何辨识。近世以来社会、经济、政治、风情的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萦绕胸中,需要一一透过精读细读文献,旁通博征,建立起历史感。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二阶段,学习法政理论,尤其是西方宪政为中心的思想史、制度史、政治史、政治理论。从自由主义宪政到宪政古今的宪制视野,引用西学资源来辨析中国经验。经历比附、比较,与朋友共同讨论儒家宪政,继而用保守宪制来加以界定。从对标英美宪政传统,到在宪制独立系统的比较维度上来理解中国悠久传统。没有这种理论意味上的阐发,传统文献的现代意味难以逼显、映照出来。如普通法传统、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秩序观,如施密特的宪法学说,曼斯菲尔德的执行权探讨。我们不是照搬西人的论点,而是学习其方法,品味其洞见,比较观照中国。这一阶段,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潜心经史,出入西学,而后返回经史。在宪制论的系统意识下,回归到治体这个核心视角,对前两个阶段的心得进行一个综合提炼。进一步整理出治道、治人、治法的论题和论域。如宽猛文质夷夏大一统政学结构,如政治家政治风度职分论政德,如礼治与法治、公法公论。如何理解其系统关系、历史演变、比较性特质?怎样观察其现代表达?与当前政治经验的关联怎么建立?
这个阶段,可能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前度刘郎今又回,桃花依旧笑春风吧。
三个阶段互有叠合,第二阶段自2010年始,大概有五六年。第三阶段至今又有四五年,仍待深入。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