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夏学”求真文——台湾奉元书院的文化求索故事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9-05-23 10:52:47
标签:台湾奉元书院、夏学

“夏学”求真文——台湾奉元书院的文化求索故事

来源:新华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十七日戊午

          耶稣2019年5月21日

 

新华社台北5月21日电(记者 杨慧 章利新)“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走进台湾奉元书院的会客厅,创院宗师爱新觉罗·毓鋆的遗训和雕像肃然而立,提醒着求学者要以华夏思想解决时代问题。

 

奉元书院位于台北市中心一栋写字楼里,成立于2012年,以学会形式运作,其前身是毓鋆先生的私塾“天德黉舍”。书院定期开设国学班、举办文化研讨会。毓鋆的弟子们还常年在两岸讲学,致力弘扬经典,推动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毓鋆先生生于1906年,21岁前受学于陈宝琛、王国维、康有为、郑孝胥等著名学者,其后留学日本、德国。赴台后,毓鋆曾任教于台东农校,后至台北教外国学生中国经典,并在中国文化学院、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学府的哲学系任教。他讲学一甲子,学生上万人,于2011年在台湾去世。

 

据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刘君祖介绍,“天德”揭示的不仅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更蕴含《易经·乾卦》“用九,天德不可为首”深意。毓老师改“天德黉舍”为“奉元书院”,期勉弟子奉元行事,以智慧解决时代问题,以胆识担当历史责任。

 

据介绍,毓老师对“夏学”有系统阐释,认为“夏学”是所有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囊括儒释道和诸子百家。毓老师授课,以四书为基础,以《周易》为本原,以《春秋》为用世之术,广授儒家经典及诸子学术等课程。

 

刘君祖回忆说,毓老师讲解经典,不寻章摘句,而是直探经典,钩玄提要,以“依经解经”为原则,反对掺杂外来思想的臆说,亦不拘泥于后代注疏,而注重让中国经典中的思想相互验证。

 

毓老师不谈玄说妙,而注重审时度势、躬行实践,使古人智慧发挥现实作用。他认为,书有古今,智慧无古今,应“知行合一”,从实践中培养智慧、验证经典。

 

刘君祖说,曾受业于毓老师的学生都感念他留下来最大的影响就是人格与理想。近年来,随着毓老师的一系列讲课笔记在大陆出版,他的思想也逐渐为大陆同胞所了解。

 

奉元书院秉承毓老师遗训,从成立之初的居无定所,到目前定期开班授课,举办大型学术论坛,刘君祖感慨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他希望奉元书院能为更多人接触国学提供平台。

 

“与经营企业不同,书院是一门精神学问。”刘君祖坦言,虽然奉元弟子们一心努力弘扬书院灵魂,但由于毓老师没有留下著述,书院目前不可能像毓老师那么系统地授课,只能靠弟子们整理课堂笔记,然后开班授课。

 

近年来,向经典求教的年轻人少了,加上师资力量缺乏,台湾不少书院的营运面临挑战。

 

据中华奉元学会常务理事潘朝阳介绍,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导致传统思想传承出现断层,生源不断萎缩,加上经济下行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台湾不少书院都面临生存困境,奉元书院也在艰困中维持生计。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都是年纪大的,年轻学生非常少,我的课堂平均也就十五六个学生,基本都是中老年人。”潘朝阳说。

 

为吸引年轻学生,奉元书院近年结合新媒体,推出音视频课程,激发更多人学习国学的兴趣。

 

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奉元书院也在辽宁的营口、沈阳及北京等地成立分支机构。书院方面认为,两岸同根同源,书院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应该通过深入广泛的交流合作,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许多台湾人没去过大陆,对现在的大陆不了解。如何把真实的大陆介绍给台湾年轻一代,希望他们不要走偏,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潘朝阳说。

 

潘朝阳举例说,台湾一些书院近年举办儒学营,邀请大陆学生来台,与台湾学生一起参观孔庙,去乡下参观交流,促进两岸青年互相认识、互相学习,这些活动对增进两岸了解效果明显。

 

此外,台湾一些书院还组织台湾青年学生、老师、研究人员赴福建重走朱子之路,沿着朱子求学和讲学的地方学习交流;组织学生赴山东祭孔,同时赴山东各地交流。

 

潘朝阳认为,两岸更多书院应结对子,每年互访,潜移默化促进传统中华文化交流。这些交流逐渐产生影响,最终有益于两岸的心灵契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