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付 著《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二册出版暨题自序、跋

栏目:
发布时间:2019-03-28 22:38:07
标签: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

张德付  《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二册出版暨自序、跋

 

 

 

书名:《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二册

作者:张德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教程旨在讲明传统社会的人伦日用之道,以五伦十义为纲,分为男女、夫妇、父子、兄弟、上下、师生、朋友等专题,将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礼仪,次第分明地予以介绍。阐发伦常之道的真义,为明伦教育正名,推动明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复位。

 

作者简介

 

张德付,安徽宿州人。先后卒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从事儒家经学研究,尤其萃心于三礼,以复兴礼学为职志。

 

目录

 

第一课、伦常概说(上)


曹氏难题

伦常要义

五伦

十义

 

第二课、伦常概说(下)


循实定名

正名定分

忠恕之道

名节

 

第三课、亲属


三党

九族

称谓

五服

收族

 

第四课、男女


内外之别

出生礼仪之别

教育之别

交际礼仪之别

 

第五课、夫妇(上)


结合之礼

择偶标准

相处之道

 

第六课、夫妇(下)


义离

七去

三不去

不表礼

还妆奁

义绝

 

第七课、父子(上)


父子有恩

成人——教育的宗旨

胎教

幼教

爱子如一

易子而教

 

第八课、父子(中)


弃老与养老

事亲五致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爱而敬

广孝

 

第九课、父子(下)


有过则谏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第十课、兄弟


同气连枝

兄友弟恭

友于兄弟

财物轻,怨何生?

兄弟之子犹子

 

第十一课、上下


上下义合

上使下以礼

下事上以忠

 

第十二课、师生


在三之义

师生义合

为师之道

事师之道

 

第十三课、朋友


朋友名义

择友

订交

君子之接如水

友以辅仁

通财之义

绝交


【自序】

重建礼乐文化生活

民国初年,白屋诗人吴芳吉有诗道:“新邦多丧乱,礼乐久尘埃。”是的,那时候,打倒孔家店、吃人的礼教等呼声甚嚣尘上。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礼(乐可以统摄于礼)就既是中华文化的“心”(民族精神所系),又是中华文化的“身”(攸关社会制度),是中华文化的全副精神与面目所在。两千多年来,作为传统中国人统一的生活样式,礼陶铸着万民的品格,培蓄着民族的元气。然而,百年前的那场运动改变了这一切。随之而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终于,礼乐的大厦崩塌了,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干净到每个新生的国民仿佛都被抛置于五千年文明的废墟之上,生命的脐带与文化母体割裂开来,被剥离了应有的文化修养,回复到未经化育的原初状态,成为赤裸裸的原人(只有自然生命,而无文化生命),从眼睛里放射出的常常是兽性的寒光。这一刻,历史仿佛回到了原点——天地之始,开化之初。

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寓香港的大儒唐君毅基于自身辗转就医的经历,会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逝,逐渐为西方的生活方式所取代,遂提出重建礼乐文化生活的主张。何谓礼乐文化生活呢?唐先生说:“礼乐文化生活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与日常生活本身成为文化的。而文化亦是日常生活中的,亦是属于自然生命的。”也就是说,礼乐文化生活,是要将人的自然生命,通过礼乐的涵养、浸润,转化为文化的生命;将日常生活,通过礼乐的塑造、融摄,升华为文化的生活。这是何等的敏锐的洞见。值得庆幸的是,世运几经浮沉,而今国势日隆,重建礼乐文化生活也到了最迫切的时刻,每个人心里都涌动着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流淌在血液里沉睡已久的文化因子终于开始觉醒。

我们该如何重建礼乐文化生活呢?南宋时代的朱夫子早年沉潜理学,穷究四书,虽不无礼学实践方面的举措,但实未能萃心礼学。直到晚年,朱子才于礼学有一番大的省思。《朱子语类》卷八十四《礼一·论考礼纲领》第一条即云:

礼乐废坏二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今世变日下,恐必有个"硕果不食"之理。

虽然生于文化肇极的赵宋之世,基于儒家的理想,朱子并不认为那是礼乐和洽的时代,他认为孔子以来的礼坏乐崩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朱子预言后来者必有一番彻底整理,并指明了其方法——拆洗。礼乐有情、有文,识其文者能述,知其情者能作。拆洗就是要据文探情,推本圣王制作礼乐的原理,然后秉此原理,斟酌损益,以期契于世用。因此,重建不是复古,即不是简单地恢复古代的礼乐制度,而是创造性的再现。具体地说,对于那些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仪,我们理应加以发扬。对于那些不太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仪,我们则要谨慎地本着圣王制作的原理,加以调整使之适合现代生活,然后再加以发扬。

生活于这个时代,远离战火,乐享太平,而且正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是何等的幸运!早在九十年前,梁漱溟先生就曾预言:“我觉得中国之复兴,必有待于礼乐之复兴。”(《朝话·谈音乐》)于是,更幸运的是,身处历史的原点,我们终有机会成为文化的先觉者与先行者,去开启一个文明开化的新时代。《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此之谓也。

 

【题跋】

 

跋:彝伦攸叙

 

孟子赞颂孔子是“圣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又指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于是,传统书院的格局就确定下来了,东为大成殿,西为明伦堂(太学则称为彝伦堂)。大成殿供奉圣贤,是对文化传统的追溯。明伦堂讲习经艺,则是对文化传统的赓续。

 

在北京读书期间,我每年都要去几次文庙,拜谒圣贤。那时,大成殿里还供奉着孔子及七十二贤的塑像。置身那群塑像之中,头脑中常会响起一句话:这一刻我仿佛是一位迟到的学生,这一迟到就是2500年。那是儿时看过的一部纪录片里,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先生所说的一番话。不知为何,它直击我心。站在文庙里,望着香火缭绕的雍和宫,一股悲凉涌起:大成殿的香火断了,明伦堂的老师宿儒散了……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滕文公下》)人伦之道虽然被视为常道(彝伦),但是在治乱循环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群敦伦的程度与世运之间存在着共振的现象。欧阳修看到了这一点,“世道衰,人伦坏”(《新五代史·义儿传序》)。历史就是这样:天下大治,则彝伦攸叙;天下大乱,则彝伦攸斁(dù,败坏)。为什么呢?伦常关系,相互之间的义务、责任较强,世运艰难之际,人们常难以尽到其责任,其关系必然易于弛解。那时,人性的阴暗面就暴露无遗,子弑父,臣弑君,生民相残相虐。儒者为救民命,追索解决之道,于是正人心、倡人伦,以激发人性光明的一面。由此,人伦学说投射于历史之中,也就呈现出一弛一张的态势。就在这种弛张的演化过程中,伦常学说不断被强化,越来越严酷,最终乃至违悖礼的本义,成为“非礼之礼”(《孟子·离娄下》)。因此,人伦学说乃是由人性阴暗与光明两面在治乱循环的历史进程中,相互推排、相互激荡而演至其极。

 

降及清末,治乱循环的模式被打破,人伦学说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虽然有不少学者大声疾呼,认为它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根本所在(张之洞《劝学篇·明纲》),但是终究无法挽救人伦将在教育中缺位的命运。今天,我们跳出了循环,却又置身于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时代(徐大建、张辑译,马歇尔·伯曼著《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5页)。现代性犹如一台粉碎机,无情地粉碎一切被称为传统的东西。

 

孔子百世继周的预言(《论语·为政》),果真失去效验了吗?没有!大成殿的香火终要断灭了吗?不会!也许,你还没有觉察到,不知不觉中,人们正在用“兄弟”(或“姊妹”)取代“同志”称呼陌生人。这是世运的伟力,它正在推动人伦复位。学以明伦,这种复位当然以在教育中的复位为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解决人伦教育缺失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才能真正在迎来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盛世——“彝伦攸叙”的时代。

 

本书部分内容最早于2012年曾为“揆一讲经会”诸君讲习一过,与会诸君启我良多。中华书局祝安顺兄、任洁华女史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劳。谨志于此,以申谢忱。

 

本人治礼日浅,加以近年学殖荒落,书中不当之处,势所难免,尚祈海内方家教正。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