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12-10 23:42:08
标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

 

原标题:和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董凯凯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初二甲戌

         耶稣2018128

 

 

  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与即墨和合书院主办的“和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学术会议日前举行,旨在弘扬“上海精神”的和合与共理念。80余位海内外学者就大会主题展开热烈而充分的发言和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在哲学、文化、宗教、国际政治等视角下进一步挖掘和合学和共同体理念在思想史和经典文本中的理论意涵和学术价值。


  


 张立文先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记忆和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本与体,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五个方面的和合,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观、伙伴观、仁爱观、和合观、发展观。


在此基础上,张先生一再强调,当今时代对我们中国最大的考验是如何用王道化解霸道。李宗桂教授认为,和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个方面的整体是大和合,具体如何实现是小和合。


在他看来,中华和合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五个方面的贡献:1.提供价值选择方案;2.提供精神支撑,平等协商;3.为人类文化自信提供历史资源;4.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上中国智慧的印记;5.和合学是真正具有理论创见的文化战略观。


至于和合学自身的价值,他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彰显了中国哲学的价值;2.为治国理政提供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3.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价值和历史观依据。


诚如此言,罗安宪教授从文化的属性入手,剖析了文明冲突的实然和应然,指出基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和实力”可以有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规划及“一带一路”的有效开展。


蔡方鹿教授从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出发论述了中国和合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李亚彬高级编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智慧。


易佑斌教授站在国际关系的视野下,着力阐发了国际关系中的“和合主义”。

 

“和合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和合起来”,因此,学术理论上的勘正、申论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李景林教授紧扣儒家的“太和”理念,认为儒学“和”观念的基本精神是拒斥平均化和同质化的两种“同”,由礼之节的差序化为中介,达成“独”与“通”两端互成的“太和”境域。向世陵教授从“和”与“同”的辨析出发,进一步完善了“和合”的多重蕴含。他指出,“和而不同”不能简单理解为“和”与“同”的对立,“同”也有正面的价值,“和合”与“和同”相互关联。积极意义之和合作为“和合”的一般意义,直接阐扬“和生”“和处”等正面价值,主要有多元素和合与互动型和合两种构成形态,但二者又可以相互融通。“和合”自宋以后,也在混合杂糅的消极意义上被使用,明辨是非应当是“和合”的先导。对“和合”理念的辨析,在内涵上的疏解不可或缺,在外延上的深化与扩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和合”是基于原典的转生。在儒道的经典文本或者儒者自身的思想中,和合思想又存在何种意义上的经典意蕴呢?


谢林德教授立足于《荀子·王制篇》,认为人的特质不是生物学方面的本质,是人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文化。


李振纲教授指出研究易学和合生命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唤醒“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并且认为《周易》和合哲学的四大理论基石为大生命本体论、八卦和合的时空观、宇宙生命共同体、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曹峰教授据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的“食烹之和”来阐述“和民”思想,认为只有“和利万民”才能强大商邦、顺从治国天意、征伐夏桀。


蔡家和教授认为郭象比庄子更和合,郭象的“小大逍遥一也”就是圆教,旨在启示我们尊重他人而和合万物,以臻大同。


徐刚教授认为朱熹的和合堪舆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堪舆理论的“和生”精神、“和立”意蕴、“和处”死生观、“和爱”自然美学观、“和达”精神。

 

“共同体”理念在中华学术理论、学派、经典文本及其文化背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谱系,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可谓与“和合”思想交相辉映。


吴震教授认为,“仁学一体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在“一体之仁”的人文精神引领下,重建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整体联系,即重建文明世界的整体性、一体性,进而促进人类文化发展以及世界文明对话朝着“一体之仁”的方向前行,以期实现个人的道德理想人格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世界。


白奚教授在对儒家文献的梳理与阐发过程中指出,儒家的万物共同体思想,无论是从其积极的表现形式还是从其消极的表现形式来看,都有利于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有助于人的自我完善,其客观效果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符合当今人类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是促进当代生态文明不可多得的传统思想资源。


郑文泉教授以“五伦”为主题比较了儒家与伊斯兰教的思想,认为儒家五伦观可以作为多民族—宗教社会的中道原则之潜能。


李焯然教授在亚洲价值观的视域中认为,儒学是超越地域、宗教、国家、民族的,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的,而且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张秋升教授在对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春”的解读中,从季节政治话语体系的角度审视了中国古代政治共同体的独特性。

 

 本次会议是一次老少并至、各抒己见的大会,亦是一次和合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发展的智慧碰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张立文先生笔耕不辍的“和合学”,亟待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学人展开更多的探讨,也期待社会贤达人士更多的参与,更期待有识之士的积极践行。


随着和合学年鉴、和合思想史、和合书院等不断深入开展,契合于“上海精神”的和合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会取得更多的现实成果。

 

责任编辑:刘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