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第55代后裔王德忠:敦厚退让的家风代代相传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10-11 18:26:01
标签:

 

王羲之第55代后裔王德忠:敦厚退让的家风代代相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九月初二日乙亥

          耶稣2018年10月10日

 

 

 

图为王羲之第55代后裔王德忠。华堂王氏宗祠供图/摄

 

中新网绍兴10月10日电(见习记者项菁)“王羲之的书法不止是我们王家的,它已经属于世界。”王羲之第55代后裔王德忠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道,然而很少人得知,王羲之晚年写下的“敦厚退让”也让后裔代代相传。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公元355年,王羲之弃官隐退,携妻子来到剡县(今嵊州),在此建宅躬耕,安享晚年,并于59岁离世被安葬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麓。

 

金庭镇华堂古村则是王羲之嫡传后裔王氏的聚居地。从东晋时期至今,该村落已有5000余位王羲之后裔,王德忠就是其中一位。“王羲之是我们王氏家族引以为傲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笔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就连唐太宗都赞之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谈及王羲之的书法造诣,王德忠满脸自豪。

 



图为王羲之墓。项菁/摄

 

天命之年的王羲之在山阴会稽创作《兰亭序》后,晚年在剡县也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比如《在剡帖》《药草帖》。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因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全带入坟墓陪葬。“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现存都是摹本。”王德忠说。

 

纵使真迹不复存在,王羲之的书法摹本已然经久不衰、流芳千古。同时,王德忠还提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仅是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历久弥新的书法精神和淳朴家风更让子孙后代顶礼膜拜、代代相传。

 

“王羲之定居剡县后,曾赴宁波奉化某地采药,当时他亲眼目睹两兄弟为了争夺家产,弟弟竟无情将哥哥杀害。于是他便想,绝不能让自己后代之间这样相待。”回忆起祖辈流传下来王羲之的生前经历,王德忠滔滔不绝,“回到家后,王羲之写下‘敦厚退让’四个大字,让所有子孙后代学习共勉。”

 

在华堂古村入口处,赫然写着“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24字金庭王氏家训。“以王羲之亲口提出的‘敦厚退让’为核心,家训经过代代传承,深植于子孙后代心中。”王德忠说。

 

身着传统书法服饰,手握毛笔、姿势端庄,走近“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堂王氏宗祠内,数十位王羲之后裔正专注地书写王氏家训。56岁的王德忠则是他们的书法老师之一。


  

图为王羲之在嵊州的第58代后裔在练书法。项菁/摄 

 

王德忠介绍,王氏宗祠已有500余年历史,他小时候也在这里受到长辈指点,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并获得笔法真传,如今反过来指导后代子孙,“华堂古村留存王羲之后裔辈分最大的是52代,最小已达59代,后裔从小苦练笔法基本功,以写家训为基础,不仅练习毛笔笔法,更传承优良淳朴的家风,修炼做人之道。”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大书法家的书法精神凝聚着历史精华,不仅让后裔受益匪浅,也为世界带来宝贵的书法财富。“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传承书法艺术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更是后裔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王德忠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