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金风玉露七夕情:七夕节的现代过法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8-20 21:31:06
标签:

 

金风玉露七夕情:七夕节的现代过法

作者:李汉秋(传统节日研究者)

来源:文化记忆工作室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初八壬午

          耶稣2018年8月20日

 

【守望家园】

 

传统节日是综合性的、多义性的。惟其是综合性的,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其某一方面的含义,从该角度该主题立名,形成多名性。所以一个传统佳节往往都有好多名称。例如,七月七是星节,星现于夕,称七夕节,又称星期、乞巧节、女儿节、七娘节、香日、香桥会等等。九月九是“重九”,九是最大的阳数,称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晒秋节、菊花节、茱萸节等等。足见它们本来就多义多名。这是历史留下的轨迹,说明历史上它们就是在延展着、叠加着发展的。现代更是如此,传统佳节应当找到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才能得到更好传承发展。叠加上与固有基因相契合的现代节名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

  

1.牵牛织女星

 

唐代诗人杜牧有两句诗,道出了许多人相似的体验:“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当人们刚从溽暑中走出来,沐浴着第一阵凉风的时候,夏末秋初了,夏收过了,瓜果也上市了,心情跟轻拂第一阵凉风一样愉快。中年以上的人们,童年时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坐在或是躺在星空底下,听大人或是同伴,讲天上牛郎织女星的故事。这就是七夕节的意境,一辈子都不会忘却的意境。

  

2017年七夕节,由合肥海洋世界潜水员扮成的“牛郎、织女”正在“海底”相会。

 

七夕节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人类的童年,夜里无照明,仰望夜空,繁星满天,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引发许多美妙的想象。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打破了天人之隔,创造出许多人仙相通、天上人间的优美故事,几千年来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甚至形成了民俗节日,其显著者如七夕星节。在耿耿银河的两岸,一边是牵牛星(就是牛郎星),一边是织女星,古代先民长期把它们作为指向方位的星宿。为什么这两星要隔着银河相望?是否他们两情相悦相互守望?人们发挥各种想象,神话、传说就诞生了。牵牛和织女之间逐渐被想象成情侣的关系、夫妻的关系,七月七夕牛郎织女星渡银河踏鹊桥相会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七夕节逐渐被视为中国的情侣节。晚上,年轻女性遥望星空,静听牛女私语,向上苍乞求心灵手巧,祈求爱情与婚姻的幸福。

 

2.牛郎织女情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牛郎织女两星宿,七夕银河相会,是非常美好的佳期。因此就把他们的相会叫“星期”。七夕节也叫做星期(如王勃《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后来也用来指男女成婚之日。这么美好的故事,很有诗意,很浪漫。可以说七夕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诗词中,最有名的是宋代秦观的《鹊桥仙》,其中有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河南南阳卧龙区70岁的退休教师吕登阁创作撕纸作品《七夕相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是空谷足音,道出了千古爱情的真谛。这里的“两情久长”就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高级的人类精神,擢拔他们超越低层次的朝暮厮守,真挚久长的爱情并不一定要朝朝暮暮厮守不离,作为高级的精神存在它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性和再生性。这两句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前后辉映,赞美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带有理想色彩,集中表现了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爱情观,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说它是爱情的千古绝唱亦不为过。

 

3.情品显人品

 

爱情是心灵的契合,灵魂碰撞的火焰,是人类精神园圃的鲜花。对于高尚爱情的追求和表现,实际上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追求。纯洁的爱情,高尚的爱情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海誓山盟,企望超越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乞巧赛艺是广州市传统民俗,珠村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之称。自2013年以来,每年七夕来临之际,珠村都会举办“广州乞巧赛艺会”。图为赛艺会的作品,塑造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惟妙惟肖。

 

牛郎织女的情感世界,在当今也是有生命力的婚爱观。现在有些人标榜所谓“只求一朝拥有,不求天长地久”,但牛郎织女的爱情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爱情,超越低俗的、光考虑物质欲望的那种婚爱。织女是天上的公主,按照世俗的眼光她该嫁个有权有钱者,可她却偏偏下嫁给牛郎,她是把人的品质放在第一位。她看中牛郎的忠厚、诚恳、勤劳,宁可抛弃天庭的优越生活,反抗天帝的命令,下嫁人间,住进牛郎的茅草房,满足于很朴实的、平民的长久夫妻生活。牛郎对自己的妻子,也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地呵护着。这样恋爱的标准、婚姻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格,不看重权势和金钱,而注重人品的优劣,这都是很先进的爱情观。在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里,不管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里,都是批判嫌贫爱富,反对以势利为标准,都是追求人格、品行的完善。

 

总之,七夕婚恋观强调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从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权势财富,赞扬的是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时情欲,赞赏的是勤劳持家而非好逸浮华。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婚恋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种表现,而且与时代精神相融通,是现代人应当继承发扬的,是有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抵拒不良风气影响的。

 

4.叠加为中华情侣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传颂不泯,七夕节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延续不湮,虽然中间经过排斥,甚至批判,但是仍然根脉不绝。白居易的《七夕》诗说得好,“银汉秋期万古同”。银汉就是银河,秋期就是秋天的相期相会,就是七夕。万古同,不仅是到现在的两千多年,以后万古都会相同,万古都会传下去。因为这种婚恋观、爱情理想是健康的、积极的,符合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可以融入时代,跟当代的爱情观相融相通的。

 

七夕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有牛郎织女的忠贞形象和优美故事,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理应成为中华民族的情侣节。

 

七夕的内容很丰富,古代以“乞巧”之节俗最盛,故又名乞巧节。传统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水上漂针、种巧芽、镂花瓜、做巧果、结彩楼,以种种手工活动显示女性的聪慧与智巧。乞巧的偶像就是织女。“穿针乞巧”从外显层面看,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从内核看、从源头看,乞巧的最终目的是祈愿织女护佑自己能够得到爱情和婚姻。

 

以牛郎织女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侣节,不是单属未婚情侣,而是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夫妻情侣。2010年国家七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指出:七夕的主题应突出“爱情忠贞”。爱情是永恒的题目,中华民族重人伦、重家庭,情侣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之一,是一个家庭稳定与和谐的基石。“家和万事兴”。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酸甜苦辣的窝。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就是两个半球,半个球无法滚动,要有另一个半球。有人说结婚不是1加1等于2,而是0.5加0.5等于1。这有道理。婚姻是个有遗憾的长久结合,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丈夫或妻子,关键是夫妻要相向而行,以包容的心态处理好差异和矛盾,而不是动不动闹分离。


乞巧赛艺是广州市传统民俗,珠村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之称。自2013年以来,每年七夕来临之际,珠村都会举办“广州乞巧赛艺会”。图为赛艺会的作品。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在开展七夕情侣节活动,石家庄中华情侣节从2002年起已开展了十几届,它不仅是给优秀的年轻夫妻、未婚男女颁奖,而且给银婚、金婚、钻石婚的情侣代表颁奖,这符合我们中华情侣节的传统和内涵。河北省官民一体的振兴和创新七夕节活动已取得可观的成绩,已被命名的有邢台“中国爱情文化之乡”、天河山“中国爱情山”,开发了抱犊寨、织女山、伏羲台等七夕文化景点,形成了河北省太行东麓一线的爱情文化带,成为京津冀重要的七夕文化资源地和群众节日活动场所。

 

许多地方情侣节搞得非常热闹,既有传统内容,又有现代色彩。有的选择当地的一座桥,在七夕节前,把它装点成鹊桥,让青年男女走鹊桥,老年夫妻也相偕走鹊桥。有的举办情歌演唱会、相亲会,有的地方上演直接表现牛郎织女的《天河配》《牛郎织女》《鹊桥会》等戏曲剧目。比如,由首都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北京七夕文化节”,自2013年创办以来,至2017年已成功举办五届,整个活动包含经典爱情片展播、鹊桥会、互动体验、文化灯会、文化讲堂等7大板块,以创新的形式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涵,大力弘扬忠贞爱情典范、倡导执子之手的婚姻观念。

 

总之,很多地方在开展七夕节活动,挖掘本地的跟七夕节有关的文化资源。这说明七夕传统没有断,在群众中有深厚基础,而且也适合当代人的需要。可见,东西南北中,各地都在把七夕作为中华情侣节,因为这是七夕节从古到今的主题。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