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木之形,观照人事
——读许石林《舌尖草木》
作者:黄新良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六月二十日乙丑
耶稣2018年8月1日
读许石林先生的新书《舌尖草木》,想起《论语·阳货》篇中的语录:“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因语录中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与石林先生新书《舌尖草木》颇有渊源。然而,就如在他的序中所述:草木之属,何止于舌尖,必达乎心尖欤。读他的书,如果仅停留在舌尖味蕾,或耳目之娱,必不得其深旨,更不会有那种“读其书,想见其人”的愉悦之感。那么,读了也即未读。
孔子所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这段语录的末枝;再往前看,“兴观群怨”四字真谛,才是读《诗》之要,读诗可以让人感发志意、考见得失、和而不流、怨而不怒,以此可以处理人生的各个方面。读《舌尖草木》,则能读到石林先生得《诗》之精髓,将“兴观群怨”之旨,以草木之形,观照人事。许先生不写诗,以其对诗——这种经典体裁的深刻理解,通过杂文的形式表现他的诗心,这比很多当下会写诗的人更为高蹈。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何以人而不如鸟乎!”这段引自《大学》的片段,由鸟及人,比兴感发,讽人没有“知止之明”,还不如禽鸟。读《舌尖草木》,类似于由草木及人事、比兴感发的篇章比比皆是,先生将对草木的认识糅合自身丰富的阅历,触发了许多感想,大多都是针砭当下的社会习气。《从麦子说起》让我们知道迂阔而胸怀和眼光持世甚远的宓子;《一“麦”相承》里的“送膜”礼俗暗含亲情血脉的承袭,等等。
石林先生能见草木之性,又善移草木之性与人之性合。现在人多对自然万物无情。很多人常以“吃货”自居,吃货只管吃,但至于吃的是什么,怎么而来,其性如何,有何情事,讲究如何,一概不知。石林先生懂饮食,手触目及之草木常能道出原委、渊源和故实,有时还能想出新奇的制作方法,把它们做成新样式的食品,这若不能通物性,哪来化腐朽为神奇之功?《舌尖草木》中,石林先生写槐、海棠、荔枝、杏等等,无不将物之性与人之性合,往往,他的文章语言中也充满对草木的温情与敬意。然物之性今人未必能识,以致人之性今人也未必尽知。这恰恰是许石林先生别于他人的最大特点——格物致知,知物性、通人性、知人情,潜移默化,调养自我正气,也释放出自己对社会的巨大能量,影响他人。
许石林先生是有着巨大能量的人,但他对自己写了那么多本书给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我只是古人经典道德文章的传承者,从来不敢有所创造。许先生的的每篇文章都四书五经的现代阐释的篇章。他把古人经典的道德文章一篇篇地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故事阐释出来,惟恐不能传达到位、怕遗漏了什么。他在以古润人方面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曾经有一位志古却误入歧途的诗人与他交谈,说到自己非常信奉鲁迅所说“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最不能容忍了的历史多少仁人志士被自己的朝廷屈杀埋没了。先生不以为然,便跟他讲起了谢枋得、文天祥等,乃至于一个下午把《宋史纪事本末》后三章都讲完了,慢慢地打开了那位诗人的心境。沿着这个路子,那位诗人开始读《论语》,以同情之理解的方式去读中国历史,遇有不能通融的地方就找石林先生交流。石林先生往往以对中国文化通达的识见让那位诗人受益匪浅,用先生自己的话说:生生地给他掰回来了。知情者无不佩服先生的润人功夫和耐心耐力。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石林先生的每篇文章都会留下时间,有时候留下地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内容。这几年,他的书接连出版,有人会觉得奇怪,他怎么这么有闲工夫、这么高产呢?其实不然,他的每本书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工作变化、时空变化,他对自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没有停止。今年5月底,先生出差途中,不慎摔倒,左手桡骨骨折,次日一个人乘飞机返回深圳,在万米高空,还忍着伤痛,用笔为一位朋友的新书写了三千多字的序言。仅此一例,即可知他的思维之活跃、灵感之纷呈以及如何勤奋与惜时。
这是值得许多当下借手机消磨时光的人学习与仿效的。
责任编辑:姚远
【下一篇】【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