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十年复兴:多形态多面向推进,对话中形成共识态势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8-02 23:23:53
标签:


儒学十年复兴:多形态多面向推进,对话中形成共识态势

来源:“ 文汇讲堂”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四月十四日庚申

           耶稣2018年5月28日

 

  

 

“嵩阳书院系列学术会议之六”与会嘉宾合影

 

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同一年,还在哈佛的杜维明被选为有国际哲学界众议院之称的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委委员。一件在民间,一件在学界,在2013年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回国掌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姚新中看来,这是儒学十年复兴的开端。

 

日前,在嵩阳书院系列学术会议之六上,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来出题《十年来儒学变迁之大势与发展之展望》,众多学者交出反思之卷。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儒学与全球化的关联?儒学对人类文明的责任?在“众声喧哗”的民间繁荣中,在“百舸争流”的学术多元里,以“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为主题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嵩阳书院院长杜维明对于十年儒学不同面向上的深化,鼓励同行们抓住已彰显的方向,努力去做资源转化:“做好自我定位,在开放的心态中进行富有‘沟通理性’的对话。”

 

 


在《十年来儒学变迁之大势与发展之展望》的主题下,众多学者交出反思之卷


十年儒学:场外到场内的繁荣与复兴

 

尽管每位学者梳理角度有所不同,但儒学十年复兴大体体现了三个显著特点。

 

儒学“参与现实的特性”彰显

 

首先,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儒学的复兴离不开客观条件,这十年中,儒学主动适应国家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发展、文化重建等多方面需要,而国家也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儒学发展方向的引导,如最高领导人在孔子诞辰大会上讲话、两办发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见”、世界儒学国际大会召开、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召开。对此现象,姚新中认为两者的互动和儒学的“批判性和革新性”特性不无关系,“这是以参与现实、批判现实、改造现实为宗旨的学派。”由此,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得出了事实判断:当今的儒学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史,有时可以看作是一种活的思潮。

 

建构具体概念“仁本体”“形上学”等

 

第二,儒学研究中涌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观点、学说、派别。与1980年代大陆儒学在海外儒学影响下的逐渐复苏不同,这十年,在中西马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之下,儒学见解中价值导向更为明显、分歧也更深广,姚新中说出了很多与会者的心声:当今儒学既要“百家争鸣”,又要“和而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右)

 

南京大学李承贵将儒学的学术长足发展分为研究方式、形态诉求、体系建构三个面向。在研究方式上,有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掘、鉴别与判断的价值重估;有对儒学概念、命题展开的重新诠释;有对儒学脉络的重新书写;也有根据文献进行的重新梳理。从形态诉求上看,有宗教儒学、政治儒学、社会儒学、生活儒学、身体儒学、人文儒学。从体系建构角度,学者不满足于一种描述,开始对于某一概念进行具体的建构,如陈来的“仁本体”,杨国荣的“具体的形上学”,黄玉顺的以正义为中心,吴根友的以“通”为中心,向世陵的以博爱为中心,杜维明的精神人文主义,他自己的“生生之学”。在《孔子研究》杂志主编王钧林看来,儒学的义理向来是重点和难点,以李泽厚的“情本体”哲学,牟钟鉴的新仁学、陈来的仁本体论为引领,虽未见突破,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非常鲜明。

 

华东师大陈赟则以杨国荣的《具体的形而上学》和陈来的《仁学本体论》为例,他分析,缘于儒学研究者自身定位不同,前者是将儒学作为一种资源,着眼于所理解的世界哲学视域,进行哲学系统的建构;而后者则试图深耕于儒学传统,保守儒学的精神,激活儒学的独特思想潜力。“一个是说儒学,一个是儒学地说。”这又对应于理解中国哲学的两种形态——“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前者强调哲学的普遍性格,后者则突出哲学的特殊性。

 

对于儒学理论创新,黄玉顺认为不外乎儒学本身的资源和西方学术的资源。他指出,21世纪广义的“当代新儒学”的学术资源呈现多元化,更多的依据是帝国前期的汉唐儒学、特别是帝国时代之前的先秦儒学;21世纪的西方学术资源,主要是现象学时代的哲学资源,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社群主义,等等。

 

  

 

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陈赟(左)、《孔子研究》杂志主编王钧林(右)

 

对接“百姓日用即道”的民间热

 

第三,儒学渗透于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也承受更大的应用压力。姚新中认为,当前的儒学一改20世纪书本儒学的形象,在为学与为道之间开始出现某种程度的对接,尝试在“学”与“术”之间找到某种内心平衡。

 

王钧林对民间热进行了梳理:仅在山东,近十年来出现了孟子、颜子、曾子、复圣儒学院,中国孟子学会、颜子研究会、曾子研究会。讲学之所也兴办了尼山圣源书院、尼山书院、孔子学堂,还有乡村儒学兴办的讲堂,一大批乡村儒学的志愿者,“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走进了乡村,为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讲授儒家的日用之道、礼仪规范,很受欢迎,也有效地改变了村风家风,仿佛有重回“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学派和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之势。同时,习儒的学术群体也在扩容,据统计,仅2016年发表的儒学论文数,就超过了1000篇。

 

儒学的现实考验和发展愿景

 

繁荣和复兴是阳光下的炫目,其落下的影子中,与会学者强烈意识到在十年儒学复兴背后,凸显出了许多亟待回应的问题,这或将成为现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愿景。

 

首先是如何看待儒学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这是中国近代寻求富强爱国之路后儒学始终面临的挑战。姚新中认为,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向后看和向前看的关系,2,回到经典与直面现实之间的关系,3,儒学复兴与理性启蒙的关系。就第三个问题,黄玉顺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立场的“现代性批判”,一种是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的“现代性批判”,它主要针对当下的西方现代化,即尚未真正兑现现代性的启蒙承诺——人的解放。另一种是站在前现代立场的“现代性批判”,这并非中国面临的课题,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任务仍然是现代化或现代化转型。

 

其次是如何看待科技带来的挑战。一个2500年前诞生的学说,如何能回应21世纪遭遇的人工智能、新媒体等展现的科技伦理扣问。

 

  

 

嵩阳书院院长杜维明表示,“做好自我定位,在开放的心态中进行富有‘沟通理性’的对话”

 

第三是如何处理地方知识和全球意义的关系。杜维明先生提出的“精神人文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凡俗人文主义应对当前人类困境显露出局限性,儒学思想中有没有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对地球的存在做出应对的资源呢?这也是一个儒家思想能否从地方性知识创新性地转化出全球性意义的问题。复旦大学吴震认为,十二世纪中国儒家文化迅速传播到韩国、日本,已经提供了一种鲜活的例子。杜维明提醒,精神人文主义能处理自我、社群、自然、天道的关系,而本次世界哲学大会提供了这样一种与各国哲学和文明交流的可能。

 

儒学发展案例:生态儒学、宋明理学史新编

 

在一天半的研讨会上,另一个主题就是通过实际研究展现儒学这十年的长足发展。其中,乔清举的生态儒学、张再林的身体哲学、吴震的重写《宋明理学史》、景海峰的儒学诠释学转向都引起了关注。

 

儒家生态哲学是一个值得国内外学界充分注意的研究课题,中央党校的乔清举教授十几年来一直耕耘于这一领域,先后出版了《河流的文化生命》《儒家生态文化》《儒家生态思想通论》等著作,目前已完成《儒家生态哲学史》的撰写工作。他的研究思路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哲学方式,进入思想、文化、历史范围,在史料范围方面突破了四书系统,进一步发掘五经和二十四史的材料,如“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及于土”、“仁,爱人以及物”等。

 

他在国内外学术界首次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儒家生态哲学体系,基本结论是,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但其主题不是围绕生态哲学展开;儒家对于动物植物土地山脉河流等自然现象均有宗教、道德、政治法律三个维度的生态关怀,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气、通、和、生、时、道、仁等概念形成的范畴体系。生态儒学或儒家生态哲学研究开启了对于儒家文化与哲学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新理解,纠正了过往存在的一些误解,比如主客对立框架的不自觉运用,增加了对佛教、道教的研究,同时也建立了和世界的对话渠道。

 

  

 

中央党校教授乔清举(左)、西安交大教授张再林(右)

 

刚出版了《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的西安交大张再林,希望走出“以西释中”的误区,努力以身体开出中国哲学自己的研究新面相。他提出了身体与“己本”、与“体知”、与工夫、与“势能”、与“间际”、与“感应”、与“情”、与“气”、与“工具理性”、与“内在超越”十大关系。同行的诸多建设性评议给了他完善的空间,张再林将在世界哲学大会上和冰岛哲学家Sgriclur Thoegeirsdottir共同主持“身体哲学”专场。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正式立项。领衔人复旦大学吴震认为,1980年代侯外庐先生撰写的130万字的《宋明理学史》上下卷具有标志性意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显示了其时代局限性。《新编》强调宋明理学超越汉唐,回到先秦原典,进行创新性转化的新发展。他分享,程朱对儒学的推动都是功不可没。比如,关于天道性命的形上学是程朱时代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建构形上学,另一方面也持续关注形下世界;气的关注也是此时建构起来,同时,程朱也建构了儒家知识体系,朱熹建立了新的《诗》《书》体系。

 

到了明朝,王阳明心学对儒学的发展进一步作出了贡献。首先,他把良知做了内在化建构;其次,这个孟子就开始提倡的良知概念,在阳明这里又走向本体化和形上化,天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第三,把良知放在工夫上,彰显了实践性。第四,把主体性建构在对现实的批判上,只有阳明才敢说“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因此,阳明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世俗化、和宗教性的精神化。

 

  

 

复旦大学教授吴震(左)、深圳大学教授景海峰(右)

 

这次学术会议召开之后的三个月,2018年8月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次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届时,“将汇集东南西北各国的哲学家,还有先知、智者、哲人的灵魂相伴,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多种多样的交流方式,从自我、社会、自然、天道、传统五个维度对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立体的哲学探索。”反观杜维明先生在倒计时一周年时的主题发言,千年嵩阳书院里对十年儒学的梳理和反思,可谓是一场与世界对话前的内部操练,“沟通理性”彰显出了多元发展下的共识进取。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