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自产生以来,便备受当时学者们的关注,一时信奉者和追随者颇多。不过,王学又是一种较易引起争议的学说,在明中叶至清初时期,对王学的理论缺失进行反思、批驳、补救的学者也不乏其人,此类学者可称为王学修正派,“王学修正运动”即是由王学修正派所掀起的一股
运动。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将“王学修正运动”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考察及系统研究,姚才刚副教授的新著《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则弥补了这个缺憾。综观该书,笔者认为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学者们研究明中叶至清初时期的哲学及伦理学,大多是从王学的形成与发展、王阳明及其后学的个案研究、王门之外其他儒佛道人物的个案研究、朱王学说之争、三教融合、早期启蒙思潮等角度来切入。该书作者则另辟蹊径,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派对王学的批驳、修正。王学修正派相互之间未必有师承关系,各自的学说也不尽相同,可是,他们在对待王学的问题上却声气相通,遥相呼应。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该书将他们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派。王学修正派在明清哲学及伦理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研究这一学派的思想,将会深化对明清哲学及伦理学史的研究。同时,它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王学的理解,也就是说,对于王阳明及其后学,我们既可以做正面的研究,也可以从王学批评者、修正者的视角来反思王学的利弊得失,这样,对王学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当然,王学修正派对王学的批评并非完全合理,需要加以甄别。但由此角度切入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王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二,资料翔实,立论有据,并提出了一系列饶有新意的学术观点。作者广泛搜集了相关的文献、史料,注重对第一手资料的整理、消化。该书所论,大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该书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书中对王学修正运动核心问题意识的归纳、对王学修正派主要功绩与缺陷的分析、对个性解放与道德理性精神关系所作的反思等,都不乏新意。以个性解放与道德理性精神之间的关系为例,作者认为,王阳明及其部分后学突出了个体心灵的自由,张扬了个性,这固然有利于思想解放,却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道德虚无主义;王学修正派重振了道德理性精神,却因固守某些儒家道德条目而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为避免这两种偏颇,作者主张,应兼顾道德约束和个性解放,一方面,承认道德理性精神对于社会人生的意义,但却不可陷入对某种僵固的、过时的道德教条的盲信;另一方面,提倡个性解放,但却不可将其发展成为放任自流。此种观点就不似以往一些研究者那样单纯彰显阳明心学的思想启蒙意义,而是对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均予以正视。
第三,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详略得当。该书分为总论、分论、结语三大部分。在总论部分,该书主要剖析了王阳明的学术贡献、阳明心学的理论罅漏以及王门后学尤其是“左派王学”的流弊,进而探讨王学修正运动兴起的原因,归纳、总结明中叶至清初王学修正运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王学修正派探讨的核心问题。在分论部分,该书选取了王学修正派的部分代表人物,以这些代表人物为中心进行分析,揭示他们修正王学的不同视角和特色,这是该书的主体部分,也是该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作者既重视对明中叶至清初声名显赫、且备受当代学术界关注的哲学家及其学说的重新阐释,也重视对那些声名不彰、但在王学修正运动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及其学说的探讨(如许孚远、李材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明清哲学及伦理学史的研究范围。在结语部分,该书对明中叶至清初王学修正运动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反思了与这一运动密切相关、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问题,比如,反思了个性解放与道德理性精神之间的关系、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反思此类问题,将对当代学术及思想文化建设有所裨益。由以上的内容分布可以看出,该书确实能够体现出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详略得当的特色。
第四,对研究对象的评价较为客观、公允。该书对研究对象持一种理性的、批判的态度,对研究对象的功过是非尽量作出恰当的定位。比如,作者认为,王学修正派对阳明心学及其部分后学的学说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反思,对它们暴露出来的诸种弊病加以修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晚明颓败的学风以及当时的道德危机,将王学由“虚”扭转为“实”。不过,部分王学修正派对王学的批评未必完全合理,有时是因为对于“心”、“理”、“良知”等概念的理解与王学不同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辩难(如刘宗周对王阳明良知说的指责),有时是因为对王学的立论宗旨不甚了解而展开了无谓的争论(如许孚远、顾宪成对王门“无善无恶”说的批评)。
当然,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学术思潮。该书分论部分主要选取了王学修正派的十位代表人物进行研究,对于其他相关的思想家及其学说,限于篇幅,则只在总论部分提及,而未列专章进行研究,不免有所缺憾。但瑕不掩瑜,该书对于明中叶至清初时期王学修正运动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其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笔者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推动并深化明清哲学及伦理学史的研究。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