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被人翻白眼不要紧,只要你真的有料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8-03-14 18:05:44
标签: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被人翻白眼不要紧,只要你真的有料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正月廿六日甲辰

           耶稣2018年3月13日

 

  

 

许多大人物在成为大人物之前,都有过被人翻白眼的经历。比如三国时期吴国的将才吕蒙。相传吕蒙年轻时不学无术,没少被人翻白眼,成语“吴下阿蒙”说的就是他。孙权告诫他:”卿不可不学。“吕蒙便辞了军职,专心读书。后来鲁肃拜访吕蒙,与吕蒙谈论,大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又贡献了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刮眼相看”。以前人们对他“翻白眼”,现在就不得不“刮眼”了。

 

不过我今天要说的人物,不是三国的吕蒙,而是宋朝的吕蒙正(名字差不多哈)。

 

吕蒙正小时候,也是受尽白眼。如果你对传统戏曲略有了解,应该听说过一个很有名的剧目“寒窑记”。相传南宋时南戏便有《寒窑记》,元代的王实甫将其改编成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明代文人王錂又改编成传奇《彩楼记》,现在的川剧、京剧、秦腔均保留有“寒窑记”剧目。

 

“寒窑记”的主角正是吕蒙正,说的是吕蒙正年轻时,因为一贫如洗,与好友寇准同在“洛阳城外破瓦窑中居止”。一日,二人听说洛阳城的刘员外家“结起彩楼,要招女婿”,便结伴前去看热闹,心想“等他家招了良婿之时,咱二人写一篇庆贺新婿的诗章,他家必不虚负了咱,但得些小钱钞,就是咱一二日的盘缠”。谁知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对吕蒙正一见倾心,将绣球抛入吕蒙正的怀里。刘员外见吕蒙正是个居住在破窑里的穷书生,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打算“与他些钱钞,打发回去罢”。但刘月娥心有所属,说,“父亲,您孩儿情愿跟将他去。”刘员外苦口相劝,女儿却心意已决,最后刘员外一怒之下,将女儿赶至吕蒙正的破瓦窑。

 

  

 

当然,戏曲故事不可当真,“寒窑记”其实是民间文人编造出来的,历史上的吕蒙正并未娶过刘姓女子,据富弼《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吕蒙正“初娶宋氏,封广平县君。再娶薛氏,封谯国夫人。皆殁于公之先”。他的结发妻子姓宋,继室姓薛。

 

但“寒窑记”的故事也有所本。吕蒙正居住的地方,的确跟寒窑没什么区别:按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记载,少年吕蒙正“羁旅于外,衣食殆不给,龙门山利涉院僧识其为贵人,延致寺中,为凿山岩为龛居之”。按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的说法,“吕文穆公讳蒙正,微时于洛阳之龙门利涉院土室中,与温仲舒读书。其室中今有画像。”总而言之,少年吕蒙正无家可归,居住的地方是洛阳龙门山利涉院的一处窑洞或山洞。与他一起在窑洞里读书的,是一个叫做温仲舒的朋友,而不是戏曲所说的寇准。

 

吕蒙正原本可以不用住窑洞,因为他的父亲吕龟图并不是穷苦平民,而是宋朝的起居郎,一个下层文官。只是这吕龟图官儿虽小,官僚的臭毛病却不小,“多内宠”,讨了几房小妾,对正室刘氏(即吕蒙正之母)极看不顺眼,之后更是以“不睦”为由,将刘氏连同吕蒙正一并赶出家门。少年吕蒙正与母亲无处投靠,“颇沦踬窘乏”,不得不寄宿于利涉院山寺的窑洞。

 

吕蒙正母亲姓刘,被夫家逐出门,住在窑洞,这经历与戏曲“寒窑记”中的刘月娥有几分相似,所以有人认为刘月娥的原型正是吕蒙正的母亲刘氏。

 

现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流行词,叫做“吃瓜群众”,用来指称看热闹的草根。被父亲遗弃的吕蒙正却连“吃瓜群众”都不如。话说有一日,他在伊水岸边赶路,正唇焦舌干呢,“见卖瓜者,意欲得之”。卖瓜的对他翻了一个白眼:你有钱吗?

 

吕蒙正“无钱可买”。看到吃瓜的人“偶遗一枚于地,公怅然取食之”。穷得连一片甜瓜(也可能是西瓜)都买不起,只好捡起别人丢弃在地的一片烂瓜皮解解渴。后来吕蒙正当了宰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饐瓜’名焉,不忘贫贱也”。“饐瓜”就是烂瓜片的意思。吕蒙正盖这个亭子告诫自己与家人:富贵不忘贫贱。

 

少年贫贱的吕蒙正后来之所以能够进入政府,并且成为政府首脑——宰相,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得益于他寒窗苦读的努力;从制度的角度而言,则应归功于当时社会存在着一个制度化的上升通道。这个制度化的社会上升通道,便是科举制。

 

太平兴国二年,三十四岁的吕蒙正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夺得了殿试状元。仅仅过了六年,吕蒙正便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他才四十岁。不少人都对这位年轻的副国级很不服气,一日吕蒙正与同僚入朝堂办公,有人在帘后对他翻了一个白眼,说:“是小子亦参政邪?”吕蒙正装作没听到,“佯为不闻而过之”。同僚替吕参政抱不平,说,今天就应该查查是谁说怪话。

 

吕蒙正说:“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毋知也。且不问之,何损?”大家听了,都很佩服吕参政的气量,“皆服其量”。

 

又过了几年,端拱元年(988),宰相李昉罢相,吕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成为政府首脑——宰相。

 

  

 

吕蒙正的牛掰之处,在于他不但自己从寒门子弟奋斗成宰相,而且开创了一个家族的百年荣光。这个家族在北宋时期诞生了四位宰相:吕蒙正为太宗朝与真宗朝的宰相,吕夷简(吕蒙正之侄)是仁宗朝的宰相,吕公弼(吕夷简之子)是英宗朝的副枢密使、神宗朝的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吕公著(吕公弼之弟)也是神宗朝的枢密使,还是哲宗朝的宰相(以后我们还会讲到吕公著的故事)。此外,吕好问(吕公著之孙)是高宗朝的尚书右丞,也属于执政官。

 

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中大发感慨:本朝吕氏一家“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元人修《宋史•吕夷简传》,也说:“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

 

厉害吧。


【附录】

 

【那五】“翻白眼”是怎么成为一种表达鄙夷的表情的

 

  

 

翻白眼,指眼球上翻,露出眼白“看”人,表示对某人某事的鄙夷、不屑一顾。是一种表情动作。

 

但是,从生理特点的角度来说,人在昏睡、昏厥、死亡的时候,才会翻白眼,所以“翻白眼”在传统汉语中,也有“晕倒”、“挂掉”的意思。比如清末武侠小说《三侠剑》有一段描述:“此人恐怕贼人喊叫惊动居民,用刀先照贼人胸口点了一刀,见贼人一翻白眼,声息立断,原来这一刀,扎小子心尖儿放上啦。”这里的“翻白眼”是指死掉了。《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是说唐僧快要睡着了。

 

不过,在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中,“翻白眼”已经成为一种表达生气、看不惯、瞧不起等情绪的表情动作。清代长篇小说《泣红亭》写道:“且说施凌云慕才心切,旁若无人,直上亭子拱手道:‘给您请安!我是博陵施凌云,专诚拜见。’那少年看也不看,头也不抬,翻着白眼道:‘你是干什么的?杭州城里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个姓施的。’”那个少年之所以翻白眼,是因为他内心高傲,瞧不起人。

 

清末民初通俗小说《人海潮》有个细节描写:小说主人公马空冀到茶馆喝茶,一位白衣女郎过来冲茶,马空冀与她搭讪,赞美她长得漂亮。“那女郎听得称赞自己,迷花朵眼,和空冀敷衍。空冀问她叫什么名字?她笑了一笑道:‘难听煞的,我叫金珠。’空冀道:‘很好。’又问你嫁过人吗?她翻了一翻白眼。”这个白衣女郎翻白眼,是表示“懒得理你”的意思。

 

显然,古人也是用“翻白眼”的表情动作表达“我鄙视你”、“我厌恶你”之类的态度的。

 

那为什么人们要用“翻白眼”的表情动作来表达不屑一顾的意思呢?说来跟魏晋名士阮籍有关。《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青眼,即黑眼珠居中,正眼看人;白眼,即翻起眼白,斜视人家。阮籍这个人,内心很骄傲,瞧不起很多人。不过他没有用语言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眼神来表达。碰到他瞧不上眼的油腻男、油腻女,便翻白眼看他;遇到他瞧得起的清爽男、清爽女,才会正眼相看。这便是“青白眼”的典故。

 

  

 

之后,有些人便学阮籍用“青白眼”来表达态度。元代笔记《唐才子传》提到一个叫李山甫的才子,“累举进士不第,落魄有不羁才。须髯如戟,能为青白眼。生平憎俗子,尚豪侠,虽箪食豆羹,自甘不厌。为诗托讽,不得志,每狂歌痛饮,拔剑斫地。”这个李山甫学的便是阮籍。

 

晚清笔记小说《淞隐漫录》载有一则“三十六鸳鸯谱”,即三十六名青楼文艺女青年,其中有一个女文青叫做沈筱宝,“产自良家,忽操贱业,故眉黛间时含隐恨。能作青白眼,富商俗贾苟不合其意,辄以闭门羹待之。余曾于友人席上见之,玉颜照座,光艳动人。后拟往访,卒未果。”这个沈筱宝也是骄傲的人,对看不惯的富商俗贾,常常翻白眼。

 

“青白眼”本是一个固定的词,但渐渐的,人们又将“青白眼”拆开,用“青眼”来表示礼遇、器重,比如“青睐”一词,便来自“青眼”;用“白眼”来表示鄙视,比如晚清笔记《避寇纪略》自述:“予自避寇,常得野人怜,惟张白眼视予。”受到白眼看待,意思就是被瞧不起。

 

  

 

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通俗文学兴起,通俗小说家描述“不屑一顾”的动作表情时,往往不是使用文绉绉的“白眼”,而是更鲜活地说:“翻了个白眼”、“翻白眼”。从“青白眼”到“翻白眼”,只是文本语言表述的通俗化,而“翻白眼”作为一种表达鄙夷态度的表情动作,由来已久,少说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魏晋名士阮籍应该就是“翻白眼”的开山鼻祖。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